福州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_6223398.html
20出头的年纪,我在单位的迷你图书室里发现了几本辞海般厚重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品集。拂去封面的灰尘,竟是好版本的卖相。那段时间,每个午休时刻,我都躲在狭小的图书室里捧着这几本大砖头,被那些很闷很怪趣味的各个国家的故事所吸引。读过些什么,已经没有印象了,只记得阳光透过窗户,照射在书页上,灰尘跳动,四周一片寂静。
这里面,有辛格的作品吗?应该有,辛格是年获得诺奖的。然而没想到真正注意到辛格,是因为童书。在整理纽伯瑞作品的过程中,两次获得纽博瑞银奖的辛格的作品很显眼地跳了出来,它的与众不同很是显眼。进一步了解作者,才发现童书并不是他的主要创作方向。
辛格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其共性是作品中的宗教性、民族性、哲理性特别强烈。它的作品大多是在描写犹太人的故事,体现着犹太民族宗教信仰以及独特的风俗。他写犹太孩子的日常生活,写犹太人如何过修殿节、逾越节,写圣经故事,写拉比的影响。这是一个我们不熟悉的族群,通过辛格的作品,人们了解到一个新的世界。正如辛格在《儿童是最权威的批评家》中所说,“世界上没有无根的文学。”他写的是犹太孩子的故事,并不是只给犹太读者读的,各个民族的孩子都可以选择它。
辛格的故事里,常常若隐若现一些类似格言的劝诫道理。说“若隐若现”,是因为辛格喜欢借拉比或者其他人物来讲道理,比如拉比评述“”;有时是墙上的一幅字“今天能做的事,不要拖到明天。”;更多的时候,他想说的道理藏在故事后面,令读者可以有多层次的思考,比如《两片叶子的故事》、《山羊兹拉泰》。
《两片叶子的故事》在讲两片相爱的叶子,随着秋天的到来,面临死亡经历死亡之后,终于明白爱与永恒的意义。令我想起安徒生的《小美人鱼》,都有对神的敬畏,对死亡的参透,对小爱到大爱的领悟。
辛格的故事中,还有很多涉及神怪、荒诞的,这些幽默奇特的故事,特别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傻瓜城、机灵鬼、阿戆、小妖精,这一个个活灵活现的角色,或滑稽或讽刺,正是小孩儿们最喜欢的。
辛格非常擅于讲故事。他把人们熟悉的圣经、民间故事题材,加以想象力、哲理心,巧妙地编织成新的故事。
辛格相信,“逻各斯”,语言文字的力量,是第一位的。
最近陪suri和她的朋友们读这本书,小孩儿们读得爱不释手。讨论各自最喜欢的故事时,孩子们最喜欢的是《山羊兹拉泰》、《三个希望的故事》、《阿戆上华沙》、《好运和噩运》。我最喜欢的是《两片叶子的故事》、《节日前夜的故事》、《山羊兹拉泰》。还好,兹拉泰是我们的交集。
辛格创作的第一本儿童文学作品,就是《山羊兹拉泰》,获得了纽伯瑞银奖。在辛格的《作者的话》一文中,可以看出,辛格是被编辑推动着进行着儿童文学创作的。至少一开始的时候是这样。辛格开篇就说“我从来不相信我能为孩子写作。”同时“我一直有个错误的印象,为孩子写作的人不是真正的作家,为书籍画插画的人不是真正的画家”。《亲爱的天才》一书里,收录了一封厄苏拉年写给辛格的信件。此时应厄苏拉的邀请,辛格已经完成了《山羊兹拉泰》,并答应继续写儿童文学作品。这令厄苏拉欣喜万分,因为她一直渴望“要找到并出版有关犹太教光明节的故事”。信中也印证,最初进行儿童文学作品时,辛格仍对儿童文学持有偏见。他问厄苏拉“为什么不热衷于做成人图书编辑”,也很好奇“桑达克为什么不去做成人书?”厄苏拉在信中的回答非常妙:“大部分成年人在30岁以后就麻木而且没有希望了,我想通过《兹拉泰》一书您将会发现一群新的不同凡响的读者。”我猜想厄苏拉、桑达克、辛格的编辑舒布小姐,对辛格在儿童文学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督促和推动作用,而辛格也渐渐扭转了对儿童文学的态度。辛格在《儿童是最权威的批评家》中已经如此写道:“当今世界,为大人的文学在没落;只有为孩子们写的好书还透露出些希望的曙光。许多成人也爱读为孩子们写的好书,简直把这样的好书当成了避难所。所以,我们为孩子们写作,也就同时为孩子们的父母写作;这些父母,他们是严肃认真的孩子!”这段话令童书控心有戚戚焉。
辛格对儿童文学作品中插画的偏见却没有多少改变。他认为“语言文字的力量是和我们的小读者谈心和愉悦他们心灵的最好工具。”这个观点,只能隔着书本,在心里与辛格老人家各自保留看法啦。
辛格对于儿童文学的态度以及他在创作儿童文学作品时的理念,来源于哪儿呢,当然,这需要看看他的成长背景,也就是“挖一挖”童年。
正好最近读完了《童年的力量》,里面有一章阿甲老师写的辛格的童年经历,令我对辛格有了更多的了解。
综合来看,对辛格影响最深的有三个人:学识渊博古板传统的爸爸,他是一位拉比祖辈也都是拉比也想把辛格培养成拉比;理性幽默爱讲故事的妈妈,她出身拉比世家;崇尚科学擅于思辨的哥哥,他是一位著名作家也是辛格成年后的精神导师。是否可以这样推测,他们在精神层面给予辛格的影响在于道德准则、宗教信仰、幽默感、想象力、哲学思考等方面。
对辛格影响较大的环境也有两个,一个是童年时期的华沙,一个是青年时期的美国。在《节日前夜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童年时期的辛格,他成长的烦恼与喜悦。从小镇来到华沙的辛格,穿着保守的拉比服饰,读着《圣经》,与学校里的其他孩子格格不入,每天上学都觉得是灾难,对华沙其他街区非常好奇,想与邻居非犹太家庭的女孩儿玩耍,却又被家人阻止,他唯一骄傲的是他是班里的故事大王。辛格的童年,还在家中的书房里,目睹着父亲作为拉比为人们裁决各种纠纷。我猜想,这令他较早地开始探寻人世百态,在犹太经典与现实世界中穿梭,学会观察与思考。
辛格的童年读物只有圣经等宗教典籍,没有插画。我猜想,这也是辛格对插画的偏见来源。人们总是对童年未接触过的事物,在成年后有抵触心理,很难接近。辛格是在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中长大,同时他的妈妈是个故事高手,爱给他讲各种民间故事,他的哥哥在他少年时期为他带来了《福尔摩斯》等世俗读物,我想这些因素都为辛格走上写作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辛格从一个爱听故事的孩子,变成了一个特别会写故事的人。
故事到底是什么呢?
一天过去就不复存在。它留下了什么呢?就只留下一个故事。如果故事不讲出来,书不写出来,人或者就会像野兽,过一天就了了。。。。。。今天我们或者,可是到明天,今天将是一个故事。整个世界,整个人的生活,就是一个长长的故事。
这是辛格的一段话。也许可以作为回答:
附:儿童是最权威的批评家
(美国)I.B.辛格
儿童是文学作品最真挚的读者,大人就够不上他们那份真挚。大人既被名缰利索所捆缚,又为广告所迷惑。耳目所触,五花八门。批评家所关心的,与其说是文学,莫如说是社会。他们连篇累牍写文章,只是为了向读者阐明一点:如果文学作品无助于社会革命,便毫无价值。文学教授则不厌其详地向学生解释:只有那些经得起一代又一代人考据、注释、评论的作家,才是富于创建的作家。
孩子们就不管这一套。他们喜欢单纯明白、有逻辑有条理。他们喜欢故事环环相扣、娓娓道来。这种讲故事的传统可以上溯数千年。但是这种传统如今已被淡忘了。我们所见唯是时髦的社会学和滥用的心理学。幸亏孩子们不依靠这些,只凭藉自己的口味。名望和权威吓不着他们。所以,虽然成人的文学没落了,儿童文学仍旧在为文学的传统、家庭的信念以及人性和伦理在苦苦做些许的保存。
首先,要想为孩子们写点东西,作者脑子里得有个实实在在的题材与主题题。光凭批评家们津津乐道的所谓“生活的断片”常常连成人自己也难以忍受!
其次,为孩子们写作,还得有激情。有时候题目有了,缺乏写作冲动,还是写不出好东西来。我准备为孩子们写的题目已经有好几百个,但大部分现在没有成篇。
最后,为孩子们写童话故事,还得有信念——至少也得有信心:相信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特色的故事能够赢得孩子。
这三个条件具备了,我才敢动笔为孩子们写作。
一些所谓的童话故事书没有读者,究其原因,就可能是因为这些书缺乏上述三个条件,它们无信念,无激情,无作者个性。
不过你也许会觉得奇怪,既然孩子们喜欢单纯明白、富有逻辑,我何以却常常写些超自然的神奇的东西?这类东西不正是最难理喻最不合逻辑的吗?须知,逻辑和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方法,并非必须相伴,它们是两码子事。你可以是最不合逻辑的现实主义者,也可以是高度合乎逻辑的现的现实主义者,也可以是高度合乎逻辑的现实主义者。儿童则天性倾向于神秘主义。他们心目中有上帝,有魔鬼,有好精灵和坏精灵;他们相信有各种各样的魔法;且把这类故事讲得有因有果、情真意切,孩子才爱听。我们常常在宗教里看到至理,在唯物论里却缺乏逻辑。不相信上帝创造世界的人,其思维不见得就合乎逻辑推理。
有些人轻视神奇故事,自己写出来的,却是浑沌一团。他们无视儿童世界,只凭自己的想象呼风唤雨。这样的读物非但倒孩子的胃口,还毁损他们的思维。我有时觉得很可笑:一些自诩为先锋派文学家所孜孜不倦的,是在苦心孤诣地向孩子们兜售詹姆斯·乔依斯(《尤利西斯》的作者——韦苇注)式的创作,因为这类创作很受某些文学教授的青睐!
民间传统在儿童文学读物中扮演重要角色,而现代成人文学却完全背离了它,导致了自身的悲剧。现今好些作家已经失掉了自身的根;他们已经不属于而且也不屑属于某个有特色的民族;它们生怕自己被划进某个宗族,生怕被叫做民族主义或沙文主义。
世上没有无根的文学。一个好作品而没有特色,这难以想象!文学犹如生活,必须有其特色,这应该像每个人都有个地址,都有个心灵世界一样。当然寓言用不着地址,用不着心灵世界,但寓言不等于于文学,它只是文学的一个品种。须知,作家越是扎根于某个现实环境,他就越能为众多读者所理解;他的作品越是富于民族特色,就越具有超越国界的能力,就越具有世界意义。
我写《山羊兹拉特》这个集子时就确信这些故事不但犹太孩子爱读,其他民族的孩子也一定会喜欢。而我写的是犹太人犹太事——犹太小孩,犹太大人,犹太圣者,犹太傻瓜,犹太新郎新娘。这些故事并非随处可有,它只可能发生在特定的犹太小镇和乡村。这特定的犹太小镇和乡村是我所熟稔的,或者可以说我就是在这特定的小镇长大的。我心目中的圣者就是犹太圣者,我心目中的魔鬼也是犹太魔鬼,而我这本书却被译成多种语言出版了。
当下写给孩子们看的书,既缺乏地方色彩,又没有民族特色,因为作家一心在孜孜以求的莫不是国际性!他们希冀把作品向全世界推销,人人对他的书都报以青睐!结果当然可想而知。顺便提一下,《圣经》里,特别是其中的“创世纪”有成组成组的孩子们喜欢的故事,这些故事简短直白,深深扎根于特定的土壤。唯其如此,它们才能传之久远。
文学如果脱离了民间传统,不能扎根于特定土壤,它必定萎顿衰败。这已经是被历史所一再证明了的。幸而儿童文学深深扎根于民间文学传统,所以,它在现代文学中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有的作家坐下来写书,不是因为有个故事感动了他,而是因为有个理念他很喜欢。理念这东西,哪个朝代都不缺乏,简直是古已有之于今更杂。人世间的理念其实就算是全部销声匿迹只留基督十诫,咱们也已经够用了!所以,麻烦不在乎传递概念,而在乎身体力行!
你的信念是平等与安宁,这个理念的确够好。可是你倡导这个理念的小说令读者觉得味同嚼蜡,你的努力也就白搭!你讲的平等与安宁,我早就听说过,而且今天的报纸社论、明天的教堂早祷甚至从最富侵略性国家的外交文件中还将继续不断地听闻,不定它们比你的小说还讲得中听些呢!
可是仍旧有那么一批又一批作家,喜欢一次又一次地声明,说自己站在正义一边,说自己在为着道义的伸张而而尽心竭力。
文学的框架需要精心构建,故事需要匠心。别具匠心的故事自有其理念隐匿其中;或迟或早会为读者所发现,为评论家所击节称赏。我迄今尚不知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要传达什么理念,却只觉得它是部了不起的书!真正的好书常常可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包含着不止一个理念,值得一代又一代研读,而且常读常新。
我小时候,父辈常常转述他们自己小时候上辈讲过的故事,那时候的孩子没有什么读物。他们百听不厌圣经故事——亚当与夏娃,洪荒时代、通天塔以及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和约瑟等人的历险等等。这些故事不露痕迹地告诫孩子们不要依赖权威。历尽艰险的英雄是孩子们心目中的楷模。有时我禁不住想:当今世界恶行充斥,这是不是当今书书肆充斥发霉读物的恶果。自从开始为孩子写故事后,我常常找他们谈天,有时给他们朗读(虽然我的英语口音不纯正),或回答他们的问题。他们提问题俨然像大人:你怎么会想到要写这么一本书?你的书是编造的还是生活中实有其人?写一本书要多长时间?你把小时候听爸爸妈妈讲的故事写到书里了吗?等等,等等,问得很仔细很好奇。
虽然小小年纪,孩子们对什么都关心。他们问地球是怎么产生的?大地、天堂、人类、动物是打从哪里来的?他们不能想象进化和演变,不能想象空间和时间。我小时候也问过这类问题,后来才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宾诺沙、休谟、康德和叔本华等人的著作里得到答案。为什么好人要受苦、什么叫伸张正义等等这类问题,小小心灵已经在思考。他们看见大人杀牛宰羊便害怕,很难接受现实社会弱肉强食的现实。倒是咱们许多大人似乎早已下定决心对这些问题不问不想了,安心接受现实了了,只有孩子才偏难心安!他们凡事都要问,好像他们是哲学家,好像他们能找到救世主!我碰到这样的孩子,就建议他们去读《圣经》。《圣经》不是“难题解答”,但能解决些问题。它说世界是上帝创造的,它谴责该隐(Cain)杀害弟弟艾伯尔(Abel),断言恶有恶报、正义必胜,它爱护善良。要是我办得到,我真想出一套为孩子们阅读的哲学小丛书,把世界上古今哲学家的思想用简单明白的语言转述。儿童是些严肃认真的人,他们一定会对这样的书感兴趣的!当今世界,为大人的文学在没落;只有为孩子们写的好书还透露出些希望的曙光。许多成人也爱读为孩子们写的好书,简直把这样的好书当成了避难所。所以,我们为孩子们写作,也就同时为孩子们的父母写作;这些父母,他们是严肃认真的孩子!
END
大人们反对孩子们阅读漫画,反对的是什么?
82大灭绝--《缤纷的生命》03
81暴雨之后的雨林----《缤纷的生命》02
80重启林奈的事业----《缤纷的生命》01
走近波特小姐的多彩世界
77我是重要的,以及我同等重要--《亲爱的安吉维拉》
77给你一把打开好奇心的钥匙--《加古里子自然大图鉴》
76被霸凌的孩子们--《山羊》
75失去·接受·放下--《熊和山猫》
74从《格尔尼卡》到《流民图》
73在时光里理解“如此”的含义--《我是如此爱你》
72人为什么热爱说谎--《学说谎的人》
71什么时候才够多呢--《多了》
70插入胸口的那根刺----《荆棘鸟》
69在相爱的时候分开--《恋情的终结》
68遇见旅伴----《旅伴》
67陪伴,让我们更温暖----《阿莫的生病日》
66父爱的力量--《月下看猫头鹰》
65去追吧,小猫咪--《小猫咪追月亮》
64朋友--《我的兔子朋友》
63愿你被这个世界温柔对待--《好好爱阿迪》
62阴影中的小妮丝们----《家族相簿》
61哪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呢----《不是我的错》
60一起长大--《TITCH》
59我不再害怕--《小伤疤》
58以爱倾听--《我听见你的歌了》
57梦里有云、有船、有你--《我的小船飘啊飘》
56尼诺难道不是渣男中的顶配吗----《那不勒斯四部曲》
55泡沫--《小人鱼》
54如果你是人,便当做恋人--《好好照顾我的花》
53性别不是左右成长的因素,热爱才是--《观察者》
52每一双手都在将她推向深渊--《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51如果你想让他造一艘船……《笃笃笃》
50独一无二的我--《鼹鼠的礼物》
49爱情的真实模样--《爱的故事》
48没有不爱大自然的孩子--《变成了青蛙》
47青蛙家族呱呱呱--《青蛙一家》
46看见看不见的爱--《蓝色知更鸟》
45皇城根儿下--《耗子大爷起晚了》
44在荒诞里觑得幽默--《乔治的隐形手表》
43爱是复杂而有趣的谜题--《我本来就很喜欢你》
42晚安之后还有晚安--《已经说过晚安了》
41在游戏中习得生命的神奇--《神奇种子店》
40成为自己的英雄——《蚯蚓救援队员》
39爱是流动的--《小蓝椅》
38无意义的美好--《我的蜡笔》
37创作的灵感源于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喂!出租车!》
36深山里的隐士--《猫头鹰和冬日的月亮》
35轻松一笑说不许--《不许抠鼻子》
34加油啊,少年!--《蚯蚓阿俊》
33别担心,我在这里呀--《不怕不怕,小螃蟹》
32微小而纯正的坚持--《猫咪寿司店》
31握手,亲爱的圣拖延君--《蜗牛骑士》
30脑洞大开的走啊走--《走啊走》
29不要咬嘲笑的鱼钩
28当童真遇见童声--《哈罗德有自己的声音了》
27当你降临人世间--《你的到来意义非凡》
26心随意动,来玩形状游戏吧—《一起玩形状游戏》
25戴上皇冠就是国王吗?--《我是国王》
24爱,是自由而疯狂的冒险--《我和玛尔塔》
23毒苹果?请给我来两个!--《白雪公主和77个小矮人》
22沉溺在眼泪池塘里--《伤心书》
21另类的才不是她们--《豌豆上的假公主》
20发掘科普读物的美好与有趣--深圳少儿图书馆研习班讲座
19爱在丛林里--《丛林里的猫头鹰》
18静下心来,听--《花儿在呼唤》
17观鸟、观心、观自在--《野鸟真够酷》
16大自然中的童心--《红树叶黄树叶》
15自由行动的权利--《动物们的宣言》
14少儿图书馆《一座岛的万年》读书会小结
13爱自然爱画画的陈振盼--《一座岛的万年》10
12人类的影响--《一座岛的万年》09
13爱自然爱画画的陈振盼--《一座岛的万年》人类的影响--《一座岛的万年》赤道上的企鹅--《一座岛的万年》熔岩上绽放的美丽--《一座岛的万年》加拉帕戈斯的含义--《一座岛的万年》破烂的翅膀--《一座岛的万年》卖萌的蓝脚丫--《一座岛的万年》地狱使者--《一座岛的万年》最初的进驻者--《一座岛的万年》与上帝说再见的地方--《一座岛的万年》0103如果我有翅膀,我还要脚干嘛--《小弗里达》
02比打败火龙更勇敢的,是果断分手---《纸袋公主》
01爱它,请给它自由----《蜂鸟的迁徙》
猜,这部关于校园霸凌的剧里藏了多少本童书
淘书党的“最后一剁”
年获得大鹏自然童书奖入围奖的50本童书
妖怪书可不可以读
澳洲旅行途中遇见的自然童书
童书作家们的碎碎念
这一百本年度优质自然童书你值得拥有
和一年级孩子聊战争中的孩子
0-2岁简单又不简单的低幼图画书
宫崎骏是位优秀的童书代言人
为什么读这些奇奇怪怪的书,当然是因为宫崎骏啊
11亲爱的旅人--《千与千寻》
10忘记的消失的记起的名字--《千与千寻》
09神隐----《千与千寻》
08寻找伊莎贝拉----《蝴蝶》
07勇敢点,妈妈----《神秘巨星》
06愿你归来,已是英雄--《风之谷》
05伴侣一心当咸鱼,你要不要鞭策ta吗?--《奇葩说》
04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大人”----《地球上的星星》
03不要麻烦宝宝了--《不要麻烦爸爸了》
02一滴水如何才能永不干涸--《轮回》
01隐匿的成人与消失的少年--《少年的你》
80重启林奈的事业----《缤纷的生命》01
走近波特小姐的多彩世界
06愿你归来,已是英雄--《风之谷》
05伴侣一心当咸鱼,你要不要鞭策ta吗?--《奇葩说》
04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大人”----《地球上的星星》
03不要麻烦宝宝了--《不要麻烦爸爸了》
02一滴水如何才能永不干涸--《轮回》
01隐匿的成人与消失的少年--《少年的你》
热情浪漫的女郎--西番莲
一弯月,漫天霞
池鹭的风景
那么远,那么近
海中的一座岛
顽童米菲给Snow加个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