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专科专家 http://www.tlmymy.com/Special/zt2/
\hashaochasz/
▼▼▼
历史建筑摄影系列22
文/陈斯楷
图/方立峰(除注明来源外)
编辑/叶紫菡
郑鸿斌对史料检索有贡献
版权声明:本文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归哈燒茶書齋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经授权使用者需注明“来源:哈燒茶書齋”,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明兴里由民国峡山“上海客”、上海滩典押业领袖翁寿堃家族始建于清末民初。建筑总占地面积约10亩,由“九龙吐珠”格局衍生而成,从整体到细节展示了潮阳人“敢想”“敢玩”的文化性格。
峡山现存规模最大的民国建筑群
汕头市潮南区峡山街道,旧称峡山镇,是粤东重镇、商业名埠。当地有号称“四大兴”的富商建筑群:国兴里、创兴里、祥兴里、明兴里。其中,“明兴里”是峡山街道现存规模最大的民国建筑群。
明兴里由峡山义英乡人(义英乡现称义英社区)翁寿堃在清末民初开始营建。根据翁氏后人介绍,建筑大体分三次建成。建筑群中留下了时间跨度漫长的题刻落款,如甲寅(年)、庚辰(根据题刻者范家驹的生卒年判断为年)、等。建筑面貌因此“兼容”了不同时期的特征。
嵌入“寿”“堃”一名的门肚石刻。其中,“寿”的一侧落款“甲寅暮春”,即年春夏之交。
根据卫星地图比例尺折算,明兴里占地面积约为10亩。因其规模壮阔,当地人称为“驷马拖车”。但通过卫星地图俯瞰,可以看到该群落最初应该是以“九龙吐珠”格局创建,此后向西侧扩建,由中间的四座“四点金”、南北各四座三落式建筑、西侧的一字形走马楼和更楼、炮楼,构成围寨式建筑。其中,南面四座三落式建筑的东侧三座,均为庙堂建筑格局,当地人称为“三厅两天井”。
在明兴里卫星地图。中间为四座“四点金”,南北各有四座三落式建筑,西侧为一字形走马楼和更楼、炮楼。图源谷歌地图,林境桐制图
清末民初,潮汕地区受外来文化影响而营建的民间宅院,仍遵照传统形制布局,而在细节上渐渐“中西合璧”,譬如对南洋花砖、瓷砖的偏爱,或者是将外来文化意象融入传统装饰工艺。明兴里的门窗装饰,出现了希腊神话生物“飞马珀伽索斯”,出现了异域动物孔雀,还有不止一个品种的西洋宠物狗——也许正是主人家庭中豢养的宠物,它们也曾在明兴里溜达。
屋脊的“奖杯”图样瓷砖与现代装人物灰塑。
“飞马”灰塑与外国士兵石雕。
立在如意上的大孔雀灰塑。
巴洛克镜面灰塑中的西洋宠物狗。
扇门横披上的军号木雕。
明兴里西北角的炮楼原高五层(现貌为两层),第二层与走马楼屋顶相连,围栏有“堃维献瑞”匾额。该楼曾是民国义英乡的最高建筑物。西南角的更楼形态接近洋楼,为两进三开间的外廊式结构,屋顶正中有“”字样匾额。这两座钢筋水泥框架的楼房是较后期落成的建筑,折射了民国中期以来外来建筑文化在练江流域的进一步传播与交融。
西北角炮楼现貌,二楼与走马楼屋顶相通。
西南角更楼,有“”字样匾额。
翁氏家族在营建明兴里时,不止展示了财富实力,也倾注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明兴里有若干座书斋,如“静养斋”“读书乐”;其联语体现了不俗的文化修养,如“静坐留心最爱花香月色,养闲适意更听乐韵书声”。建筑中的书法石刻亦不乏翁同龢、赵之谦、范家驹等文化名家的手笔。
“静养斋”的楹联:静坐留心最爱花香月色,养闲适意更听乐韵书声。
别墅里另有洞天的“读书乐”。
范家驹(-),潮阳和平中寨人。以进士入仕途,年与郑邦任等办峡山六都高等小学堂,年随父前往上海经商,在上海的潮阳同乡群体中颇具名声。范家驹擅长楷书、行书,索字者不绝。这其中就包括了曾同为“上海客”的翁氏家族。
明兴里的范家驹书法石刻。郑鸿斌摄
“大埠头”走出“上海客”
上海客,指的是清道光至民国年间前往上海“淘金”致富的潮阳商人。他们主要来自潮阳(现指潮阳区与潮南区)的铜盂、成田、沙陇、和平、峡山、金浦、棉城平东等地,在上海发家后,又回到汕头、潮阳开设钱庄与银号,购地置业,兴建大宅。
铜盂镇铜钵盂社区仁记巷7号花园大门。仁记巷是铜盂籍旅沪富商、银行家、慈善家郭信臣家族的聚居地。竹山右史摄
潮阳地处南海之滨,有练江、榕江、濠江三江通航,自古商贸发达,《海阳县志》云:“居城市者多工贾,工多奇技,逐末利者,多居货挟货以航海,而视家如寄。”营商者分为坐商(开店经营)与行商(外出经商)。
行商俗称“走水”,他们当中南下东南亚诸国的,称为“南洋客”;另一路则往返于上海、香港、广州、福建、江浙等地,以上海行商业绩最为非凡,对家乡建设贡献颇大,称为“上海客”。
本地商人、南洋客与上海客,构成了抗战前潮阳商贸体系中的“铁三角”。在潮阳商业重镇峡山,这三股力量高度活跃。
峡山地处练江中下游三角洲平原中部,因东有蛇山,西有龟山,取“两山相合”之意,故称“合山”。明隆庆年间称“峡山”至今。峡山素为粤东商品集散地。早在明嘉靖二十一年()峡山便置圩市。至清乾隆年间,峡山圩是潮阳县内9个“逐日市”(每天营业的墟市),圩市前的恩波桥下,聚集着本县、普宁、惠来与外地客商的船只。
横跨峡山大溪的地标“恩波桥”。由明代名臣、著名学者、峡山“都爷”周光镐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年改建为现貌。陈斯楷摄
汕头开埠后,峡山商贸进一步繁荣,号称“大埠头”。至民国后期,峡山圩市共有商号三百余家,在潮阳县内仅次于县城的商号数量;浩浩荡荡的南洋客队伍,令“侨乡”之名远播;而那些闯荡十里洋场的上海客们,落地生根、抱团发展,修建了具有潮阳民俗信仰色彩和族群凝聚意义的上海“仙师宫”。
峡山圩市旧址,俗称“大老街”。周光镐修建恩波桥后,在桥畔开路设市,这里是明代至民国时期潮阳县内著名的商业市场。改革开放后,老圩市迎来黄金时代,因外贸商品密集流通,被称为“小香港”。陈斯楷摄
据明兴里后人翁伟文先生介绍,仙师宫主要由在上海滩从事典押业的峡山义英翁氏族人筹建。他的曾祖父翁寿堃、祖父翁耐圃,百年前是上海滩典押业的领袖。义英至今还流传着被称为“鞋爷”的翁寿堃在上海滩白手起家、扬名立万的传说。
上海滩典押业中的潮帮势力
鞋爷出生的义英乡,翁姓人口占有九成,南洋客甚多。而鞋爷开创了义英上海客的崛起之路,并对义英乡成为“典押村”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兴里后人家中悬挂的先人画像,左一为“鞋爷”翁寿堃。
鞋爷早年在沙陇经营药材小生意。沙陇是有名的上海客输出地,永康、宝成、宝泰、仁记等家族,都是名扬潮邑的沙陇旅沪殷商。某年,鞋爷的几位沙陇上海客朋友返乡过年,来到鞋爷的药材铺,言谈间招引他一起到上海发展。
汕头市第四中学。其前身“大中中学”主要由铜盂郭、沙陇郑两大“上海客”家族捐资兴办。陈斯楷摄
鞋爷十分向往到大上海干一番大事业,但他的父亲却坚决不允许儿子离乡背井。父子俩都无法说服对方,鞋爷趁父亲不留意,直奔汕头港,登上开往上海的客轮。当父亲大人追至汕头港,船早已离岸,鞋爷的追梦旅程就这样戏剧性地开启了。
在上海,潮帮商人一般从事与原籍物产或经营传统有关的行业,如潮糖业;中小商人更多地选择投资风险小、利润高的行业,如杂货业、抽纱业、典押业。其中,典押业既是一项“要想富,开当铺”的好投资,也是潮商的传统优势经营项目。清乾隆年间,峡山周绩峰家族经营的“朝裕信记”,就是当时潮汕地区规模最大的当铺。鞋爷初到上海滩,以经营杂货业为过渡,迅速进入了典押行当,传说其发家的商号就叫做“明兴”。
上海滩典押业起源于开埠,受到租界特殊的经济、社会形态的刺激而迅速发展。早期,把规模大的典业称为“典当”,规模小的称为“押当”,后来界限不再明显区分。
旧上海街头典当。图源《老上海的当铺与当票》
上海本帮商人与徽班商人因为地缘因素最早进入典押业。潮帮商人入市后,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并后来居上。《上海风土杂记》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典押业中,十之八九为潮州帮,余则徽州帮、扬州帮。
这些潮帮典押店的从业人士,以潮阳籍翁氏居多。义英当地人介绍,这批人是在鞋爷之后,陆续进入上海滩从事典押业。“上海市典当业同业公会第二届理监事名单”的30名监事中,注明潮阳籍贯者11人,超出三分之一比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上海滩的家典押店中,约家是潮州(潮阳)翁姓人所开,开店最多的一位翁姓商人拥有21家典押店。年上海市押当公所的会员单位中,鞋爷的儿子们占了三席,分别是:长子翁耐圃的“永泰”号,三子翁华圃的“庆源”号,四子翁兰圃的“仁泰”号。上海市押店业同业公会的闸北区负责人正是翁耐圃。
鞋爷长子翁耐圃画像。陈斯楷翻拍
潮帮典押商人在跻身上海滩金融界的同时,也积极回报社会、支援国家。年,广东发生特大洪涝灾害。远在上海的潮帮典押商人在押当公所举行募捐会,由翁耐圃、翁楚臣等人担任募捐员,募集善款送往灾区。“九·一八”事变后,旅沪潮州商帮成立了具有抗日爱国社团性质的“潮州旅沪同乡会”。翁耐圃作为同乡会的67位发起人之一,担任执行委员(后改任监察委员)。
年8月28日新闻:潮帮典当商人为广东水灾募集善款,翁耐圃等担任募捐员。图源《时事新报》
年12月20日新闻:潮州旅沪同乡会改选执监,翁耐圃等七人为监察委员。图源《时事新报》
潮州旅沪同乡会成立后积极支援东北马占山的抗日运动。“一·二八”事变爆发次日,潮州旅沪同乡会成立“国难委员会”(后改名“救国委员会”,即救国会),成为事变后沪商第一个后援组织。救国会开展募捐支前、救济难民、慰劳伤兵等活动,揭露与抨击国民党当局的对日妥协政策,在民主斗争方面,走在民众团体的前列。潮帮典押店在“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捐款捐物的共计家,捐款大洋元以上者10家,为抗日救亡活动贡献了力量。
潮州旅沪同乡会救国委员会犒劳赠济表,物品中有咸菜、柑、菜脯等潮汕特产。图源《潮州旅沪同乡会特刊“救国号”》
参考文献
《峡山街道志》
《明兴里——被遗忘了的民国时光》
《潮州历代美术家辞典》
《潮阳商业贸易史话》
《广东省潮阳市地名志》
《潮南峡山老街拾忆》
《潮汕地区商业活动资料》
《清末民国时期沙陇的“上海客”》
《老上海的同乡团体》
《清代中期峡山的周建庭家族》
《旧上海的当铺起步于租界开埠》
《潮阳市义英乡翁氏家谱》
《老上海的当铺与当票》
《时事新报》(.8.28,.12.20)
《潮州旅沪同乡会的成立与发展》
《投身救亡活动汇入抗战洪流——“一·二八”事变中的潮州旅沪同乡会》
致谢
接受访问、提供资料、提供联系方式的翁红全先生;接受访问的翁伟文先生、翁锡湖先生;协助田野调查、接受访问的周龙马先生;协助田野调查、提供联系方式的翁楚惠女士(峡山街道义英社区妇联主席);协助田野调查的萧徽杰先生;提供联系方式的翁楚荣先生(峡山街道义英社区居民委员会统计员)、郑燕虹女士(峡山街道妇联兼职副主席);提供建筑知识顾问的黄燕虹女士、陈章煌先生、林境桐先生;提供制图技术支持的熊猫
注:本文写作目的仅为研究潮汕地区近代历史建筑,任何个人或团体不得以本文为依据发表非法言论,违者必究,法律后果自负。
相关阅读
潮阳商埠建筑:贵屿的八角楼与骑楼街民国早期潮商宅院:樟林“德茂内”;外砂“深祖家塾”哈烧茶书斋主创简介
陈斯楷:凯文和小老虎/凯文与哈贝/毛毛(呗),同一人。汕头市文博协会会员。撰稿人。田野调查者。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