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海南省民政厅公示的《需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清单》中,15家维也纳国际酒店的名称被定性为“崇洋媚外”,其认定原则为“使用外国地名的地名(奥地利首都)”。6月18日晚,维也纳酒店称已向海南省民政厅提出异议,称其商标已于年注册,也没有超出营业范围经营。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时激起很多评论。周伯通也来凑个热闹,来说说法,评评理。
依法行政和扣大帽子
海南省民政厅公示的《需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清单》,它明确指向特定的法人,属于具体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必须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据。
海南省的清理工作不是个例,但各地清理工作的指向都是年底民政部、公安部等国家六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通知》。《通知》要求“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对居民区、大型建筑物和道路、街巷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处理。”
此文一发,各地都积极落实,揪出一批不符合要求的“牛鬼蛇神”,最常见的就是居民住宅区或者酒店的名称。
但六部委的这个通知到底是什么法律性质?可以算清理“维也纳酒店”名的法律依据吗?
按照我国的宪法,各部委有权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权限内,发布命令、指示和规章。部门规章一般需要经过部务会议通过,称之为《规定》或《办法》。单六部委的《通知》从发文的对象来讲,这是一份下发到各地相关厅局的内部文件;体例上也不是我们常见的章节式的立法,而是分目标任务、工作原则、方法措施、时间安排、工作要求几段进行工作布置;。从行文风格来看,也更多是上下级工作布置的文风。总之,该《通知》属于部门内部文件性质,不具有部门规章的效力。
此外,该《通知》本身也没有提及自身的法律依据,只是笼统提及推进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规范地名管理的精神,传承中华优秀地名文化的部署要求,并没有提及任何其他法律法规的依据。
虽然《通知》本身没有法律效力,但有没有其他法律依据?
目前,我国调整地名命名行为的法规主要有国务院年颁布的《地名管理条例》和民政部年颁布的《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根据《条例》,地名包括:自然地理实体名称,行政区划名称,而条例所称居民地名称包括了居民区、楼群(含楼、门号码)、建筑物等名称。《细则》第8条规定,地名不得用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
仔细研究《细则》可知,在年颁布之时,其补充规定了地名包括名胜古迹、纪念地、游览地、企业事业单位等名称。而民政部在年通过《废止、修改部分规章的决定》,明确删除了“企业事业单位”。换言之,根据《条例》和《细则》,“维也纳”酒店作为司号是可以合法存在的。
深圳市维也纳国际酒店管理公司也是经工商登记在册的公司,名称通过工商局的核准,没有法律依据,怎么可以随心所欲说不让用就不让用了呢?在我看来,海南省的这项通知至少一下子违背了三项法律的基本原则:即依法行政原则、信赖保护原则和法不溯及既往原则。
依法行政是行政权行使的最根本的原则。不根据法律法规小心翼翼使用权力,而是根据上面的文件或者抽象的精神和意义来办,运动式的方式集中来办,那么总可以找到理由——强拆可以是为了公共利益,黑打可以是为了公共利益,批斗也可以是为了公共利益。历史上我们吃的亏难道还少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信赖保护原则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也就是说行政行为一经作出,非有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撤销、废止或改变,以保护行政相对人的既得利益和合理期待。既然维也纳酒店是依法成立的,那么其就有合理的期待法律会予以保护。
我国民法通则对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等法人人格权是承认的,受到法律的保护。因此,即使《条例》和《细则》出了相应部门规章禁止使用外国地名,那维也纳酒店的名字也大可以放心用的,因为《民法通则》的效力要高《条例》好几级呢,下位法和上位法冲突,上位法优先。
我国《立法法》规定了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就是说,现在的法律一般不能去纠正过去已经形成的事物,除非有更重大的利益权衡。溯及既往是例外,要非常清晰地进行说理才可以。在这件事情上,如果立法机关今天立法说外国地名不能做公司司号或者酒店名称了,那么是从今天开始不让注册了,之前已经注册的原则上不能因为今天的立法而被认定非法了。否则,那企业投入的广告费用、形成的品牌资产岂不是全完了?
文化自信和崇洋媚外
一纸通知给“维也纳酒店”扣上了崇洋媚外的帽子。潇湘晨报记者采访了海南民政厅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关于有些名字被判定崇洋媚外的说法,工作人员这样解释:“国家现在要文化自信嘛,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在中国的领土上叫这些洋地名合适不?这不是伤民族的感情吗?在外国干嘛不叫中国的地名啊。”
首先,地名的形成有很多的历史文化原因,不是叫个外国名就是伤感情。以美国各州或大城市的名字为例,其很多城市的名称都来自其他国家,如美国西部各州的州名来自西班牙语,如德克萨斯、加利福尼亚、内化达等。而中部各州如密西根、伊利诺伊、明尼苏达等都是妥妥的法语。东岸更是有无数切尔西额、曼切斯特、伯明翰、纽卡斯尔、南安普顿等熟悉的英国地名,一不小心你还以为自己在看英超。
除此之外,每日人物查询公开资料发现,以美国的地名为例,直接为“北京”两字的地名就有10处,直接命名“广州”两字的地名更是有29处之多。排外的特朗普也没见得要改这些地名么。
其次,对于企业而言,维也纳酒店是司号,更是一个品牌。作为一个品牌,其首要目的是和其他品牌之间产生区隔,而在取名的时候,都会考虑用一个便于消费者记忆识别的名称。因此,用欧洲著名音乐之城的名称也是可以理解的。在起名时可以合理推测认为这个名字洋气,但不能说其一定崇洋,更不能因为用了一个洋名,就推定其媚外。名字洋气和崇洋是两回事,崇洋和媚外性质更完全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维也纳酒店的名字,可能在有些国人的眼里听着不舒服,就像我看我们有些地方政府的大楼盖成美国国会山式样一样不舒服。但我也没觉得必须要改,住维也纳酒店里没人会以为自己到了维也纳,在地方政府大楼里开会也没人把自己当美国总统。
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仿照白宫建造的驰名全国的豪华办公楼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们这么做,都是为了迎合一部分人而已,如果不幸你恰好不是那一部分人,那最多感慨一下。但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如果我就是喜欢二人转,太太就是喜欢意大利歌剧,还不是太太平平过日子么。谁都没有权力担纲文化审查员来惩奸除恶的,除非这个名字恶俗到你都不敢跟你的孩子说出口的地步——也没人起这样的名字。
有个洋名就是崇洋,崇洋就是媚外,这是典型的逻辑上的滑坡谬误。这和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穿喇叭裤就被视为崇洋媚外,居委会大妈拿把剪子来剪;再早一点,闹义和团时,凡信洋教、会说洋话的都该死,甚至连戴眼镜、用洋火的人都有可能被抓来砍头。而照这样下去,西装也不能穿了,西餐也不能吃了,这不是与“中瑞·曼哈顿”被改称为“中瑞·曼哈屯”一样才是真的荒诞不经么。
再次,文化自信不是党同伐异,唯我独尊,而是尊重历史的形成,兼容并蓄。维也纳酒店创立于年,那时候大家都好起洋名。比如年创办的达芬奇家居,年成立的阿里巴巴等。这和我们五十年代的名字里有建国、抗美、援朝,六七十年代里有卫东、卫兵一样,带上了历史的痕迹。不能因为这些痕迹而否定其存在。今天可以改成个土名,明天是不是因为太土又要改成个洋名?
中华文化年绵延不绝,能融合这么多民族为一体,就是因为中国的文化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闭塞的小池塘。东土大唐的佛教来了,留下了成了昔日国教;马克思思想来了,留下了改造新世界。任何一种优秀的文化,都是因交流而丰富多彩,因为封闭而走向枯竭。
时至今日,当全球各国走向封闭和排外,而中国文化,本来一个博大和包容各种文化的集合体,更应自信地伸出手来,欢迎不同的文化元素洋为中用。
自信和自大只有半步之遥;而自大的本质是自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