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林古港十大景点简介

樟林古港十大景点简介一、樟林古港樟林古港是广东省第九批文物保护单位(包含新兴街、林园、古港沿岸的古石碑、古码头等),是红头船的启航地、也是红头船的故乡。樟林古港历史底蕴深厚,文化内涵多元丰富,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格外突出,曾是粤东对外贸易主要窗口,号称粤东第一大港,被誉为粤东“通洋总汇”。悠久的历史给樟林古港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及较有价值的历史建筑18处。樟林古港片区很好地传承了历史沿袭,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有潮汕民居的典范南盛里;海丝船货贸易的代表新兴街栈房;著名文学家秦牧故居和爱国侨领蚁光炎、蚁美厚故居;海丝信仰文化的天后宫、山海雄镇庙;潮汕建筑与苏式园林结合的代表西塘。这些古建筑、近现代代表性建筑保存尚好,构成了环古港河的独具“潮”“侨”文化特色的樟林村历史文化街区。清代康、乾年间,樟林是广东较大港口之一,是潮州红头船航泊的基地。自雍正元年至乾隆五十六年(年至年)大约70年的时间,是樟林港埠早期的黄金时代。这时“六社八街”的港埠格局已经形成,红头船已多不胜数。广东每年从澄海五口征得的税银,占全省总额的1/5,而樟林口居五口之首。由此可见,樟林港埠发展到那时,其地位已是举足轻重了!年1月樟林古港入选“广东十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同时段樟林古港-新兴街被列入广东省重点建设的八个南粤古驿道之一,年樟林乡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二、秦牧故居秦牧故居是广东省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是秦牧先生幼年时期的居所,是南盛里的一个小单元,始建于光绪三十三年(即年),占地面积.5平方米,是一座土木建筑类型的小四合院(俗称四点金)。秦牧故居现设六个展室和花厅、卧室,展示大量历史素材、照片和秦牧先生生前文物,以及诸多名人对秦牧先生的高度评价,以弘扬他一生的爱国情怀和为艺术献身的光辉业绩和崇高精神,启迪广大青少年积极向上、敬业奉献的爱国热情。三、南盛里与锡庆堂南盛里俗名叫布袋围,是樟林古港出海口的冲积地带,三面环水,因地形似布袋而得名。南盛里是由旅新加坡侨胞蓝金生于年投巨资兴建,经过17年于年竣工的颇具规模的民宅群,总占地80多亩,房屋大小70座,间,集建筑、设计、石雕、木刻、嵌瓷、泥塑、书法、美术于一体,是潮汕传统民宅群建筑的精华,近现建筑文化的辉煌典范。南盛里以“五巷三埕一池”为网络,构成交通路网和疏散集中场所。“五巷”即八落巷、担粗巷、龙眼巷、渔行巷、洋楼巷。南向的四条巷口都对应着樟林古港的一个码头,每条巷道宽都在三米以上,平时用于装卸货物。“三埕”即天公埕、三落埕、锡庆堂埕。三个大埕间插其中,使建筑群纵横有序,疏密适度,紧密相连,空间宽松。“一池”即索铺池。南盛里不但外表壮观,装饰也十分考究。整个里既有四点金、四马拖车院宅,也有普通小型民居;既荟萃了潮汕民宅建筑的精湛艺术,又大胆吸收外来的先进技术并融合祖国宫殿式建筑文化,最具有特色的则集中于锡庆堂。锡庆堂是广东省第九批文物保护单位,由蓝氏通祖祠及两侧两座大夫第构成,有前埕、前巷及后包。前埕两侧开龙虎门。蓝氏通祖祠门楼按三门设制。中门匾额是“蓝氏通祖祠”,左、右门匾是“兰芳”、“桂馥”石刻。门楼内外侧巧妙地采用多幅石刻诗赋,楹联并配有栩栩如生的动物,生机盎然的花木,丰富多彩的屋脊屋檐的漏花嵌瓷泥塑。大厅为五开间抬梁式结构建筑,大厅前有抱印拜亭。祠堂两边为火巷,后面有后包。门楼及大厅、拜亭的地面用高级进口釉面地砖。拜亭是庆典和祭祀的场所,兼可作戏台,在潮汕地区私祠中十分罕见。拜亭是单檐双背歇山屋顶,与大厅屋顶的结合是“一殿一卷式”勾连搭屋顶。屋面飞檐翘首,维妙维肖的泥塑嵌瓷,展示了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的气魄。形状为八角形及正方形起线的外八字式八根石柱及柱础,檐下木雕垂花柱及玲珑剔透的木刻构件,对拜亭的轩昂华贵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锡庆堂建筑规模宏大,木雕、石雕、嵌瓷等传统工艺精湛,既有精雕细刻的嵌瓷泥塑屋脊、飞檐翘首的屋顶、华丽精细的雕花门和镏金彩色的木雕托脚,又有各式各样的石刻装饰,既充分体现四马拖车的建筑风格,又有推陈出新、洋为中用的独到之处,对于研究清末民初潮汕地区的建筑及装饰艺术有一定价值。四、山海雄镇庙山海雄镇庙,又称三山国王庙,位于南社村,是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末,祀三山国王、国王夫人、巡抚总督、花公花妈、大二舍爷诸神。石门匾为“山海雄镇”,门楼肚有石刻八幅,上四幅为戏曲故事,下四幅为花鸟。该庙为土木结构硬山顶建筑,共二进,中间以拜亭相连,两边为龙凤天井,石柱有题联:“粤海雄风光庙貌,南邦瑞气庇乡民。”山海雄镇庙为村民在樟林建寨三十年后所建,在樟林四个祭祀三山国王庙宇中拥有最高的地位和最大影响力之一,在当地人观念中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方面,它是南社的社庙,每年巡游时南社(包含现在的观一村)每家每户都要捐钱,庙内祭祀的老爷被请到各个地方供人祭拜和看戏(叫“坐厂”)。这些“厂”都在南社的范围内。另一方面,山海雄镇庙仍然是樟林乡最“大”的庙,是全乡都有“份”的,正月二十日出游时,游神的路线包括了南、北、东、西四社。直到现在,全南社各家各户的门楹上每年游神后都会贴上一张盖有“山海雄镇”四字的神符,保佑平安。五、西塘西塘现是广东省第九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塘西村,占地面积约平方米,始建于清嘉庆四年(年),为洋船垄主林泮所建。该园分为居宅、庭园、书斋三部分,大门东向、进门为封闭小院,正中辟圆洞门与园内相通。入洞门右侧为居宅,是一明暗平房,厅面隔扇及室前窗柩,细木装修纤巧精丽,宅前有拜亭和大庭院。中部庭园植遍竹木,以曲折的水池为主体,狭窄之处卧是平桥,又与宅风檐廊相通。池北叠石假山,有山脚下洞。进洞内攀石级可达山顶,山顶上立有重檐六角亭,称碧螺亭。亭内立有一小塔。池南有重檐尖顶的芳亭,立于水畔。园西部的书斋为二层楼阁,四周环绕小廊,上层可直接通往假山。西塘最大特点是结合地形,庭园不专设园墙,以假山、楼阁为界,把园外空间和景色引为借景,在有限的面积内获取最多的景观效,自此誉之“潮之名园”,在建筑上既运用苏州园林建筑形式,又结合潮汕地区的建筑特点,对于研究潮汕清代园林建筑及其与苏州园林的关系有一定价值。六、新兴街与林园新兴街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也和樟林古港一起合并申报成为第九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嘉庆七年。自乾隆年间由于红头船海运日繁,樟林埠已形成八街六社。后来八街已不能完全满足日见繁荣的货运周转,遂于嘉庆七年在南社港南岸开辟了新兴街。全街呈西北-东南走向,长近米,由54间两层楼的货栈组成,每间栈房是两层灰木结构,以巨楹承载,上铺木板,顶为货仓,下作客栈或住房。栈房前门向着街道,可陈列货物样品,临港栈房后门直通内港,以应小船起货入栈之用。全街分为两段,东段叫下街,西段叫顶街。上下两节街两端各设有石碑坊,上书“新兴街”三字,东面石碑坊内侧刻有“紫气东来”四字,西侧街口有一屯场,叫蛡墩脚,为当年货物上下岸装卸物资临时堆场。上下街接转处有小码头一座,旁有“即南海”观音娘宫。东门外有永定楼,是货仓和航标两用的实用建筑。据称,当年楼上挂着红色的航灯,红头船进入南澳海面即可见到。永定楼前有古码头一座,为当时樟林古港主要的周转码头。新兴街为研究樟林古港的商贸活动和当时货栈的建筑形式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林园是汕头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最初是新兴街最繁华时期的栈房,由南砂林氏十四世祖林咸惠于清嘉庆初年所建,位于新兴街西门。该处栈房的修建风格受结拜兄弟福建茶商林泮在当地兴建的西塘园林和大夫第(后被官没,改为“风伯庙”)的影响,传说未完工时,林家便遭遇变故,之后十年林家经济没落。为原澄海县长林沛然故居。年重修,并请当时苏北中学校长、著名书法家王鼎新题写“林园”两字。年林沛然遭遇变故,林园再度荒废,现为中山大学田野工作室。七、新围天后宫樟林港天后宫位于观一村,俗称新围天后宫。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年),乾隆五十七年竣工。天后宫以福建泉州的天后庙建筑形式作为蓝图,占地近10亩,共有厅房廊庑30余间。庙宇为皇宫式建筑,白墙朱瓦,金碧辉煌。门前是广场,前是照壁,其后是风水池,照壁上有“旭日澄波”的灰塑,瑞彩夺目。庙前有二尊高大的灰狮,雄踞场中,两旁旗杆耸立。宫殿的主体,前辟五封门,中门前有两面大石鼓,两侧有一对雌雄石狮把守,造型雄伟。五封门内“五进不见天”,从内到外,以中轴线,依次为梳妆楼、正殿、中厅、拜亭、大门,并东西两庑,同时配有后包、戏台等。梳妆楼为十七米高的“朝天阁”,是天后娘娘的梳妆楼,也称“望海楼”。楼阁两旁由下到上有石阶十八级。大殿中供奉乘青鸾舆着凤冠霞披的天后圣母金身一尊,左右有司香、司花女官及其他一众侍女塑像,壁上绘红日鲸波和龙凤纹云、悬着上方宝剑。梳妆楼设左右厢房,右厢房设宝榻,布置了云帷蕙帐、绣被锦褥、枕头、衣厨、交椅、脸盘等物,意为天后起居的闺阁。楼前有大拜亭一座,两庑各有一拜亭连接。两廊有房十八间,供奉顺风公、注生娘等十八位神像。大门内两侧库房设大圆门(左右门为日月洞天),内为茶房,于大院中置龙缸盛井仔泉水,专门煮茶供洋船上岸的人饮用。茶房走廊下设有马棚、马槽、专供远道信男信女敬马。从正殿到大门有石刻对联六对,门厅挂有清代著名书法家刘墉书写的“海国安澜”四个大字巨匾,梳妆楼的对联写道:“五更先挹曙六月已知秋”。作为当年粤东地区建筑规模最大的庙宇,樟林天后宫香火遍及粤、闽、浙诸省船户、商贾。“未上红头船,先拜妈祖娘”是当时的习俗。然而,由于历史久远及人为自然破坏等原因,庙宇拜亭、中殿、大门已经皆坍塌破败,石狮子等构件也几经丢失。目前,在海内外信众的大力支持下,天后宫大部分建筑物已修缮复建。年4月,汕头市第二届妈祖文化节在这里隆重举行。八、风伯庙风伯庙位东里镇塘西村,是一座具有明显官方色彩的庙宇,现为澄海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风伯庙原为大洋船商人林泮的住宅“大夫第”,后因林泮私通海盗,其全部家产没官。嘉庆二十四年,新任澄海知县尹佩绅捐俸,倡导“镇市中商民”合力捐资,购买林泮没官住宅“大夫第”共30间,改建为风伯庙,并亲自“虔具牲醴以致祭于风伯之神”,在庙前树立《樟林镇鼎建风伯庙碑记》。风伯庙的建立在于保佑洋船海上航行的安全,之后,知县尹佩绅对风伯庙的祭祀和庙产管理仍十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laganga.com/ddts/1856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