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马丹拿”是什么?完全不明白?
那么换个名字:公和洋行
还是不太清楚?
稍等,再理一下思绪
就来说说外滩历史建筑群吧
其中许多的设计都是出自这家公司
豁然开朗吧!
引言说起上海的万国建筑,很多人会提到邬达克与他的设计所。毋容置疑,这位匈牙利设计师确实为上海留下许多经典建筑。然而,另一个应与他同样响亮的名字却鲜为人知,那就公和洋行。
公和洋行是曾经在内地的商户用名(PalmerTurnerArchitectsandSurverors,缩写PT),原是注册在香港一家建筑设计事务所,年由英国人WilliamSalway设立。现在仍然以巴马丹拿集团(PalmerTurnerGroup)的名称活跃在亚洲乃至全球的建筑设计市场。
1“巴马丹拿”的由来公和洋行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建筑师威廉·赛尔维(WilliamSalway)在香港创立的商行。年,他从英国出发,途经香港前去探望在澳洲的父母,却鬼使神差在香港停留下来。英国政府自年管治香港后,并没有周详的城市规划。直至年发生的大火。当时在港的商行为彰显各自的实力和地位,纷纷开始营造新楼宇,建筑设计的市场前景趋好。
WilliamSalway初创设计事务所时在报纸上刊登的告示
年10月1日,威廉·赛尔维看准机遇在香港开创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也就是后来PT的前身。年,事务所加入了一位随军测量师W·威尔森(WilberforceWilson)。年,测量师G·伯德中尉(LieutenantGodfreyBird)亦加入了合伙公司,得到两位合伙人分担工作后,威廉·赛尔维也得以重新踏上他搁置十年的澳洲旅途。
年之后,年轻的建筑师克莱门特·帕尔默(ClementPalmer港译卡文·巴马)加入该事务所,不久他参加香港汇丰银行总行大厦(第二代)的设计竞赛并获胜,他的成功奠定了巴马在事务所的地位,他成为此后近30年事务所的设计主持。年,他和合伙人、结构工程师亚瑟·特纳(ArthurTurner港译亚发·丹拿)两人被授予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资格(RIBA),事务所也以他俩的姓氏重新命名为PalmerTurnerArchitectsandSurveyors,按照粤语发音的港译名称就是“巴马丹拿”。
加入事务所时年仅23岁的帕尔默先生(图左)是一个外向、活跃、有才华,喜欢舞台表演的年轻人,他优秀的专业素质奠定了这家建筑事务所的未来发展。图右为他的合伙人特纳先生。
2在上海的开拓年巴马先生的退休,标志着巴马丹拿公司在香港的鼎盛时期的结束。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后的20年里公司在香港的建筑数量日趋减少。直到经济复苏之时,巴马丹拿的业务重心陆续由香港移至上海。
乔治·威尔逊(GeorgeLeopoldWilson)公和洋行在上海的奠基者。年
出生在伦敦,年赴港加入巴马丹拿
早在19世纪90年代末,上海近代城市已初具规模,各国看好上海的城市建设,纷纷开设建筑师事务所。自那以后开设的建筑师事务所,由于经营的业务范围有测绘、营造承包和房地产代理等,所以起初都以洋行为名。这些建筑师或是独立开业,或是合伙组成设计事务所。先后有玛礼逊洋行、通和洋行、新瑞和洋行、倍高洋行、德和洋行、马海洋行、哈沙德洋行、克利洋行、赉安洋行等。至年,上海的开业建筑师和合伙事务所已达14家。
年随着上海的日益繁华,远东最大都市的地位逐步确立,建筑需求十分旺盛。巴马丹拿公司决定在黄浦江畔开设分部,年,事务所派乔治·威尔逊(GeorgeLeopoldWilson)和洛根(M.H.Logan)前往上海开设分所,并开始使用“公和洋行”这个中文名称。几年以后,威尔逊和洛根成为事务所的正式合伙人和主持人,于是将总部从香港迁到上海。
乔治·威尔逊来到上海后接到的第一个设计任务是位于外滩4号的有利大楼(UnionBuilding,现今门牌为中山东一路3号),这个名字来自于大楼的投资方保安保险公司(UnionInsuranceSocietyofCanton)。这是一家20世纪早期活跃在东南亚地区的水上保险公司,他们在年拿下了这片原属天祥洋行(DodwellCo.,Ltd)的地块,并雄心勃勃地计划建造一栋体量庞大的标志性建筑。为了这一期望,公司前往香港找到了巴马丹拿事务所。
巴马丹拿果然不负所望,做出了一个漂亮的设计方案,从送给董事会审议的图纸上就看出与所有当时外滩已有的建筑完全不同,其显著的特征是在建筑物顶部的立面转角上有一个方形塔座和钟形小阁;主体结构将采用钢框架,这在上海是首次使用,楼板使用钢筋混凝土。保安保险公司的办公室将安排在一楼,其上两个楼面将按出租用办公室的标准设计。四楼和五楼将被用作居住的套房,套房将视现代生活艺术的发展需要而布置。楼顶平坦,可用来开辟屋顶花园。
有利大楼设计方案中的广东路一侧立面
落成后不久拍摄的有利大楼影像。当时这栋华丽的建筑还以45.75米的高度打破了青龙塔41.5米(一说是龙华塔40.55米)保持了近千年的上海历史境域内建筑物高度纪录
年大楼建成,公和洋行也在上海获得认可,并将行址迁入该楼。大楼以前的英文名称是“UnionBuilding”,但因当时英商有利银行(MercantileBankofIndia,LondonandChina)长期租用该楼底层大厅营业,故中文俗称有利大楼(现今门牌中山东一路3号)直至今日。
3屡创经典上海现存的近现代具欧美风情的历史保护建筑,设计多由欧美的洋行(公司)设计,施工绝大多数则是由中国的营造厂和建筑公司承担。设计和参与设计的以英商洋行最多,参与设计的英商洋行有公和洋行、马海洋行、德和洋行、玛礼逊洋行、通和洋行、五和洋行、新瑞和洋行;美商较为知名有哈沙德洋行、克利洋行;法商最为知名有赉丰洋行、米纽第建筑艺术事务所,德商有培髙洋行,匈商有鸿达洋行。设计建筑最多就是公和洋行,业界巨擎,当之无愧。
按部分建筑档案资料及地方志的记载,巴马丹拿在上海设立分部之前就已经涉足上海的建筑设计领域。年,他们承接了上海富商虞洽卿和叶贻铨(叶澄衷之子)设计江湾跑马场的业务。当时的巨富公子叶贻铨不甘在上海跑马厅看赛马时受到洋人奚落,决心集华股办万国体育会,开设跑马厅和高尔夫球场,与洋人一争高低。叶在江湾乡以每亩60元(银元)的代价从农民手中购得土地亩,于宣统三年(年)建成万体会。三面筑有规模宏大的看台,场内设赛马跑道3条,外围铺成草地,周长码(1码等于0.米),场内置一大自鸣钟。为方便游客赴会,同时筑马路3条通市区,即通江湾火车站的体育会路(今纪念路)、通北站的体育会西路、通虹口的体育会东路。
20世纪20年代,江湾跑马场的盛况
“八一三”淞沪抗战中,江湾跑马场遭日寇炮火轰击,除南看台稍存一角外,其余建筑物均遭毁坏。草坪曾为日军养马场,后又改为农场。年后由政府接管,建设若干工厂企业,后改造为住宅区及大学校园,现今武川路和武东路周边区域。(注:关于江湾跑马场的设计方存有不同意见,本文仅为参考)
“八一三”淞沪抗战中被毁的江湾跑马场
年,又一个天赐良机出现在公和洋行面前。租界工部局原设在南京路广西路口,年建,两座砖木结构的2层楼房,在今天新雅粤菜馆位置。因为用瓦楞白铁覆盖屋顶,市民习惯俗称它“铁房子”。由于用房不够,光绪三十三年(年)在江西路汉口路圈下地皮,年工部局决定集资翻建新的工部局办公大楼,公和洋行顺理成章成为设计方。(注:按照《上海名建筑志》的记载,工部局指派工务处建筑师特纳等设计了几种方案,并将最后设计方案送交伦敦英国皇家建筑学院修改,而这位工务处建筑师特纳正是巴马丹拿的合伙人亚瑟·特纳。但是此人身兼两职显然是不合理的,而且其他相关资料并无进一步信息,故此处存疑)。
年,建造中的工部局大楼。期间因受一战影响,工程曾经停工
20世纪30年代拍摄的工部局大楼
大楼采用钢筋混凝土基础,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高3层,局部4层,后来普遍加高成4层。厚厚的砖墙外再用花岗石贴面,所以又俗称“石头房子”。整个建筑共有大门10处,中门设于江西中路汉口路的转角处,建筑物的东北面。中门前建有专供停靠小轿车用的凹面扇形廊,由4根多立克式花岗岩石柱支撑,每根方柱四周又竖4根花岗石圆柱。门廊上方是平台。汉口路大门宽阔,可容汽车进出,进门便是较大的空地,中间辟有圆形花坛。大楼的外墙雕塑物都仿照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式样,整个建筑为新古典主义与巴洛克的结合。内部装饰考究,整幢大楼罗马风格的穹窿结构和簇柱显示威严和庄重。该建筑耗银万两。年之后,此大楼长期作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及下属机构办公场所。
说起上海外滩建筑群,海关大楼、汇丰银行大楼、和平饭店北楼(沙逊大厦)以及中国银行大楼是最为人熟知的,而这4栋外滩地标建筑的设计都是出自公和洋行。
汇丰银行大楼,可能是曝光率最高的外滩建筑,它频繁出现在各种媒体、视频、文学著作甚至孩童的教科书中。年,汇丰银行在香港成立,是由在华的英商太古、沙逊、怡和、美商旗昌、德商禅臣等英、美、法、德十大洋行共同发起组织,其中也有中国人入股。后来由于利益冲突,其他股东全部退出,所有股份归英商所有。到了年的4月,上海分行在沪建立。在兴建这栋巨厦之前,汇丰银行上海分行曾经有过多处办公楼。在汇丰银行的体系中,上海分行曾经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据汇丰行史载:“英国的利益主要在长江流域,上海是这个流域的物产集中的口岸……汇丰的总行虽在香港,但一般说来上海分行承做的生意要多些。”随着业务的极具扩张,年开始建设新的大楼也就水到渠成了。
早期的上海外滩汇丰银行大楼,年建成。由英国建筑师WilliamKidner设计。现在闻名遐迩的外滩地标汇丰银行大楼就是在其原址上重建的
年之前的汇丰银行大楼施工场景。可见当时建筑主体大部已完成
汇丰银行大楼年建成时称为新汇丰大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为砖石结构,是典型的古典主义——希腊式巨厦。它又是黄浦江畔占地最多、门面最宽、气势最壮观的大厦。其占地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整个建筑主体采用西洋传统的横纵各3段处理。中段三层以上还有3层希腊式的宏伟穹顶,使人很容易联想起古罗马的万神庙。横3段中的底段采用粗犷的大块花岗石和3座恢弘的石砌拱门,有铸花月洞型紫铜色大门6扇,花饰精细,显得非常庄重。门口的一对铜狮子也是其标志之一。其内部装修也是极尽豪华,更有丰富多彩的大型镶嵌壁画等。年,上海市人民政府从原工部局大楼搬迁至此,直至迁往人民大道号,长达40年的时间,这栋巨厦也常常被市民成为市政府大楼。年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入驻直至今日。
年,从浦东眺望外滩,汇丰银行大楼、海关大楼以及沙逊大厦非常醒目
建设中的沙逊大厦,各种钢梁结构清晰可见
沙逊大厦地皮原来属美商琼记洋行,该行年以每亩42两银子向农民永租。年,沙逊以每亩两购得,此时外滩已成黄金地段。沙逊大厦建成第四年,即年,每亩地价竟上升到两。年该处的地价是90年前的多倍。大厦年开工,是拆除了原沙逊洋行规模较小的建筑后在该地基上建筑的。年竣工,占地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建筑平面呈A字形,高9层,地下室1层,临黄浦江一面13层,有地下室,总高77米,充分显示了沙逊集团的威势。大厦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新仁记营造厂承建。钢框架结构所用钢材均由英国伦敦道门钢厂出品。沙逊大厦现今作为和平饭店北楼,仍然是享誉世界的著名大饭店。
年拍摄的外滩。公和洋行设计的汇丰银行大楼、海关大楼都已竣工。远处的沙逊大厦也即将封顶。而紧贴其北侧的德国总会尚存,此后的中国银行大楼就是在原德国总会的地块上建成
中山东一路23号是中国银行大楼,外滩建筑群中较晚落成,但这却丝毫没有影响它的重要性。中国银行前身是清朝户部办的户部银行,年开业,上海分行行址在汉口路3号。年,民国建立,改组户部银行为中国银行。年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后,年设中央银行,中国银行分出业务,改为主要从事国际汇兑业务的银行。同年11月,总管理处迁上海。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战败,德国总会被没收,由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买了下来。年迁到滇池路。年总行来沪后在外滩23号的原德国总会办公。由于房屋不够使用,年决定拆了重建,由毕业于英国建筑学院的中国银行建筑部的建筑师陆谦受设计,英商公和洋行外国建筑师担任顾问。这座建筑是继汇丰银行之后上海外滩又一座气势雄伟的银行大楼,年10月举行新厦奠基典礼,年底竣工。建筑高度约70米,占地.2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大厦分东西两幢大楼,东大楼是主楼,地上15层,底层层高较高,地下2层,共17层。平面长方形钢框架结构,所用钢材全系德国克虏伯钢铁厂产品。西大楼是4层钢筋混凝土结构。
以上两幅为年拍摄的中国银行大楼施工场景。图中可见即将封顶。而施工铭牌上明确标注了相关信息。设计方为PalmerTurner,值得注意的是在其下方有“H.S.LUKE”的字样,这就是中方设计师陆谦受姓名的英文拼写。而建筑商也是沪上著名的陶桂记营造厂。
4十年辉煌自从20世纪初登陆上海之后,公和洋行不断尝试新的设计手法。一方面是为迎合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满足业主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体现公和洋行的建筑师们在西方建筑思潮的影响下设计思想的改变。从最初的西式复古到ArtDeco,再到简洁少装饰的现代式风格建筑的出现。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中期的“黄金十年”,公和洋行以其绝对的设计数量和高超的设计水平在上海近代建筑史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它的作品几乎成为整个20、30年代上海建筑的缩影。
建设中的三井银行大楼,施工铭牌上各种信息明晰。背景中可见施工中的中国银行大楼
建设中的都城饭店,其背景中可见同为公和洋行作品的海关大楼及汇丰银行大楼穹顶
年6月3日,上海犹太社群主流媒体——以色列信使报(Israelsmessenger)在第二版显著位置刊登关于阿哈龙会堂的告示,其中列出了设计者公和洋行的名称
年拍摄的阿哈龙会堂正立面及大门
年拍摄的位于江西路的英商自来水公司办公楼和水塔。这也是出自公和洋行的设计。该办公楼现今仍存,为上海市自来水市南有限公司的办公楼,而水塔已经拆除(下图)
福州路40号正广和公司旧址的今昔对照
年的永安公司广告,可见各种商品销售,品种齐全。现在大部分Shoppingmall的布局和营销内容也不过如此。永安老楼(永安公司新楼也就是著名的“七重天大楼”)髙6层(局部7层),英国式混凝土结构,采用折衷主义古典式风格,是公和洋行最具代表性的综合商业类建筑设计。占地近6千平方米,建筑面积超3万平方米。六楼顶上有精美的浮雕和“永安”字样。外墙用圆柱与贴壁方柱修饰,东北部外沿呈弧形。位于南京东路浙江路转角是大门,呈弧线状。沿南京路有3座爱奥尼克双柱式拱形大门,有10个大面积玻璃橱窗,开上海商店马路橱窗陈列商品之先河。
年拍摄的永安公司南京路浙江路口正门
建设中的峻岭公寓,这是公和洋行在法租界内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其大型公寓的代表作
竣工后不久的峻岭公寓,拍摄位置在法国总会的网球场
20世纪30年代早期的北苏州路西望,当时的河滨大楼还在建造之中
年拍摄的苏州河西望影像。图中远处为刚落成不久的河滨大楼。因其庞大的体量而十分醒目
公和洋行在上海最大的公寓项目——河滨大楼的设计非常有讲究。由于所用地块面积局促,像一把手枪。设计者巧妙地设计成“S”状平面,呈带状,在“枪把”处划出一个弯式,既解决通风采光的问题。楼高七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底层分租给商店,二层是公司或洋行的写字间,自第三层至第七层均为公寓。大楼内有公寓房余套,工房余间。整幢大楼有出入门11处,楼梯7道,电梯9部。底层还建有设备齐全的游泳池1座。大楼建成后,因其独特的造型、绝佳的地理位置受到沪上各界追捧。上图为年拍摄的影像,其中还可见横跨苏州河的江西路桥,也称自来水桥,建于年前后,年被侵华日军拆除。
沙逊家族是公和洋行的重要客户。这幅沙逊别墅照片出自维克多.沙逊的私人相册
据不完全统计,公和洋行所设计的建筑遍及公共租界各处甚至还有法租界。类型也覆盖了公共、商业、宗教、住宅、工业等各方面,总数接近50栋,现今仍然留存的30多处。以下列出部分主要建筑(以时间为序)。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设计及建造时间
地址
江湾跑马场
KiangwanRaceclubandstand
—
已湮灭,现今武川路武东路
有利大楼
UnionBuilding
—
中山东一路3号
公共租界
工部局大楼
ShanghaiMunicipalCouncilBuilding
—
汉口路—号
永安公司
WingOnCo.Ltd
—
南京东路号
扬子大楼
YangtszeInsuranceBuilding
—
中山东一路26号
格林邮船大楼
GlenLineSteamshipCo.Building
—
中山东一路28号
英商上海
自来水公司
Shanghaiwaterworksco.Ltd
—
江西中路号
汇丰银行大楼
TheHongkongandShanghaiBankingCorporation
—
中山东一路12号
麦加利银行
TheCharteredBankofindia,AustraliaandChina
—
中山东一路18号
横滨正金银行
YokohamaSpecieBankofShanghai
—
中山东一路24号
海关大楼
ChineseMaritimeCustomsHouse
—
中山东一路13号
沙逊大厦
SassoonHouse
—
中山东一路20号
阿哈龙会堂
BethAharonSynagogue
—
1
已湮灭,现今虎丘路50号
汉弥尔登大厦/福州大楼
HamiltonHouse
—
江西中路号
上海交响乐团
办公楼
ResidenceforS.C.Chang
0—
1
湖南路号
住宅
ResidenceforK.F.Sun
0
华山路号
亚洲文会大楼
TheNorthChinaBranchof
TheRoyalAsiaticSociety
1—
2
虎丘路20号
峻岭公寓/锦江饭店中楼
TheGrosvenorHouse
2—
茂名南路87号
沙逊别墅
SassoonVilla
2
龙柏饭店一号楼
都城饭店
MetropoleHotel
—
江西中路号
河滨公寓
TheEmbankmentBuilding
1—
北苏州路号
三井银行/中国建设银行
MitsuiBank
—
九江路50号
正广和公司
CalbeckMacgregor,’sOffice
福州路44号
中国银行大楼
BankofChina
—
中山东一路23号
结语公和洋行撤离上海大约是在9年前后。由于时局原因,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他们把在上海的大部分员工和资产都撤往香港。二战结束后,继续以香港为中心舞台,并活跃在亚太市场。特别是在香港和东南亚地区拥有较大市场份额,一般多采用“巴马丹拿”的中文名称。20世纪70年代,随着香港及整个亚太地区的经济起飞,机构规模也日益壮大。目前在亚太地区一些主要城市和中国内地包括上海在内的多个城市都设有分部。
巴马丹拿公司官方网站上的历史篇章,其中上海的部分建筑处在显著位置
这幅年的上海外滩影像中,公和洋行设计的几栋地标建筑是无可争议的主角
公和洋行用众多成功的建筑作品在上海开创了兴盛的事业,也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才华,奠定了他们在上海建筑界的地位。他们的作品体现了近代上海的文化和城市个性,其多样的设计风格更是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的真实写照。这些凝固的历史乐章为我们留下了一笔珍贵的财富。
文字资料:《上海名建筑志》《上海租界志》《上海建筑施工志》
伍江:《上海百年建筑史(—)》杨嘉佑:《上海老房子的故事》等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申知沪志”小组诚意奉献
如需转载烦请标明出处
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