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成长读书会亲爱的安吉维拉第二期

治疗白癜风有那些偏方 http://m.39.net/pf/a_4658935.html

女性成长读书会《亲爱的安吉维拉》第一期里,我和李老师一起讨论了作者阿迪契在书中给出的两个女权主义工具和前两条建议:

工具一:“你的女权主义前提应该是:我是重要的。我同等重要。”

工具二:能在交换性别之后获得相同的结论吗?

建议1:成为一个全面的人。

建议2:共同协作。

今天,我们接着上一期分享,来谈谈接下来的三条建议(全书一共有15条)。你可以听我们交谈,也可以看音频下方的文字版对话。

音频剪辑、制作:郝小焕

刘艳君:大家好!我是艳君。李老师:大家好!我是李老师。很高兴又和大家见面了。刘艳君:今天我和李老师继续跟大家分享《亲爱的安吉维拉》这本小书。我们先来看看第三个建议:教育她“性别角色”是彻底的胡扯。这里需要给大家澄清一下“性别角色”和“社会性别角色”这两个概念。我们填很多表格的时候,都有性别这个选项,这里的性别就是生理性别。通常有两个选择,男或女。英文叫Sex。社会性别指的是,作为男性或者作为女性在这个社会上意味着什么,外界对你有什么样的期待。英文单词是Gender。性别通常来说是天生的,除非你做变性手术对吧?但是社会性别是后天的,是被文化、社会环境塑造的。比如,对一个男性来说,我们普遍认为事业比家庭重要。对女性来说,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话:“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这些就是社会性别角色的范畴。在英文原文里,用的是“genderroles”,作者指的是“社会性别角色”。但是在中文版里,变成了“性别角色”,所以我和李老师都认为这里翻译得不够准确,用“社会性别”这个词更专业。李老师:是啊,艳君这样一解释就很清楚了。性别角色和社会性别角色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天生的,一个是后天塑造出来的。第三条建议其实就是在说,养育孩子,包括我们的学校教育,都不应该有性别刻板印象。不要因为一个孩子的性别角色是男或者女,就要求ta一定要如何如何。记得我家二宝小的时候爬沙发,奶奶就对她说:你看你哪有一点女孩的样子,快下来,咱们不那样。我说:我们不让她那样做的原因,只是因为那样做很危险,有可能会让她受伤,而不是因为这不像女孩。如果一件事情有危险,那男孩女孩都不应该去做。而不要因为她是女孩而不让她做。作者注意到女孩子的妈妈相对来说会比男孩子的妈妈保守一点,会对女孩子多一点保护,就比较小心谨慎。在生活中我也发现是这样,包括我自己也会不由自主地这样。我家大宝小时候我总是提醒她这也不能碰那也不要做,很危险,你要小心,你要乖一点。但是跟她一起玩的男孩子,家长就会鼓励他们去冒险,去探索,也不会太多地去管束他们。当然男孩子也很少被要求乖一点。相反,男孩子若是表现出喜欢粉色,对洋娃娃好奇,家长就会觉得有点奇怪,甚至不会满足孩子的愿望。其实我们往前追溯就会发现,最早女孩子是穿蓝色的,在颜色上男孩女孩没什么不同。今天我发现我们的观念已经进步了很多。有的男孩子喜欢做家务做饭,我们也会觉得他是个暖男,也会有好感。而不是像过去说什么“君子远庖厨”了。我觉得男孩子喜欢玩娃娃也挺好,可以早点培养爱心、耐心,培养照顾孩子的意识,将来也可以做个和妻子协同合作的好丈夫、好爸爸。多好啊。我们养育孩子教育学生,就应当让他们多去尝试,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喜欢的玩具,喜欢做的事情,而不要用性别刻板印象去限制孩子。爱孩子如孩子所是,就是将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给他划定一个既定的路线,给他一个框架,只让他在这个框架里发展。所以,作为家长和老师,尽量别说什么这样不像个女孩子,那样就不是男子汉之类的话。不管男孩女孩,都要培养坚强勇敢的意志和品格。这才是对孩子更好的爱。刘艳君:是的。感觉这里作者担心大家不明白,还特地补充了一句:绝对不要让她“因为你是女孩”所以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刚刚李老师讲到的我们鼓励的作为一个人的优秀品质,比如“善良、有正义感、勇敢、耐心”等等,这些都是不分男女的。我很赞同。如果社会上有一个东西只鼓励女孩去做,在我看来,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父母的我们就需要有一点警觉。我举一个例子,“贤惠”就是针对女性的,我们对男性没有类似的要求。怎样才算贤惠呢?标准就多了去了。如果“贤惠”这个词都被我们否定了,那些标准也就毫无意义了。再遥远一些的比如“三从四德”。这些在我看来都是值得抛弃的。我记得3月8号那天三联生活周刊发了条微博,这件事儿我和李老师你说过。李老师:对,我记得这件事。那里面有些说法是有问题的。刘艳君:是,当时那条微博的内容是“女性偏见往往来源于自身”。我当时气坏了。我想,小婴儿生下来肯定不管男女都不会对某个性别有什么偏见,几个月大的女宝宝也不会认为长大后因为是女孩就不能开飞机,只能当空姐,不会认为自己适合当老师、适合当护士,这些都是后天文化教给女孩子的。我当了妈妈以后发现,社会性别的教育真的是开始得很早,你完全无意识的时候,孩子就在渐渐习得,这是一个无处不在的东西。举个例子。有个绘本叫《聪明的鼠小弟》,里面鼠小弟说,长大了要当医生。鼠小妹说:那我以后长大了当护士,给鼠小弟当助手。我身边就有女孩的妈妈看到这里狂吐槽。

我最近给我家宝宝读《小猪佩奇》的绘本,有个故事叫《乔治的新恐龙》,乔治的恐龙先生尾巴掉了,买了个新恐龙,然后想带着新恐龙洗澡。妈妈跟他说,这样子会弄坏新恐龙的,不可以。你看,给乔治洗澡的场景里,只有妈妈,没有爸爸。然后佩奇把恐龙先生的尾巴找到了,妈妈手上拿着恐龙先生说:让爸爸给它装上。结果咔哒一声,就装上了。

读到这里我就想,这么简单的、咔哒一声就能装上的玩具,为什么就非得爸爸来装呢?妈妈接过尾巴顺手就做了不可以吗?所以你看,故事书里,爸爸妈妈分别在做什么,男性女性分别在做什么,他们分别想做这么,这些都在塑造孩子的“社会性别意识”。接下来我们来看建议四:“要留心我称之为“伪女权主义”的危害。”这里头就涉及到伪女权主义是什么。这个建议很有意思,李老师你来说吧。李老师:是的,建议四非常有意思。这里的伪女权主义应该这样解释,就是虚伪的宣称男女平等。也就是作者说的,是有条件的平等。这种平等、这种女权主义就是虚伪的,是伪装的,是假的。我听到很多男性都说我们家男女很平等啊,妻子忙的时候我也做家务带孩子啊。我就很想笑了。为什么呢?只有在双方都忙和都不忙的时候,不默认谁应该做家务才是真的平等吧?这样说的男性在家里平时肯定是做家务做得不多的。大家记得在这次新冠疫情期间,有一个叫赵英明的医生,她去援助湖北。她的丈夫就说:等你回来,老子包一年的家务。有的人真的被感动了,但是我没有。因为这个说法是把不用做家务当成了一种对女性的奖励。那真实的意思不就是这家务本来就是你的,我奖励你,所以你一年不用做了。那一年后呢?家是两个人的,家务也是两个人的,这个丈夫本来就应该做嘛。大家知道这件事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吗?赵英明回家以后发现丈夫买了一个扫地机器人。网友开玩笑说,你说的包一年家务原来是外包啊。干过家务的人都知道,家务活儿多着呢,根本不只是扫地啊。在全国人民都要监督他做家务的情况下,最后的结果还有点让人哭笑不得。可以想象根深蒂固的观念还是认为女人在家做家务是理所当然的,只有女人被奖励的时候才由男人做家务。这就是一种不平等。也就是作者说的,有条件的平等不叫平等。作者还提到:“如果女性真的拥有权力,那我们为什么要掩盖她拥有权力的事实呢?”这让我想到了中国的妻管严。很多人觉得中国的女性地位太高了,丈夫都成了妻管严了。但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样的妻管严的丈夫在外面是会被人嘲笑的,男人觉得他没出息,女人觉得他不够man。这其实就反映出大家还是普遍认为妻管严是有问题的,是不正常的。可能就会有好心人对这个丈夫说你好好管管你老婆吧,也太不给你面子了。或者对妻子说:你要给丈夫留点面子啊,人家出去玩你不要打电话。反过来想一下,一个家庭中如果是丈夫掌权,那是不是就没人说什么了?所以还其实还是一种不平等。我们还是不允许女人有权力。比如我们说到女强人时,总会联想到很多不好的词语,比如喜怒无常、情绪化、不理性等等。反过来我们的语言中也没有“男强人”这个说法,默认强人都是男性。一位成功的男性也多会让想到正面的词语,比如百折不挠,有眼光,有决断力,有社会责任感啊什么的。如果遇到男性领导对下属发脾气,我们可能只会觉得他脾气坏,比较暴躁。但如果一个女性领导对下属发脾气,可能就会有人对她更年期羞辱,这种更年期羞辱其实也是一种对女性的年龄羞辱。或者干脆把这个女性领导叫做男人婆,觉得这个女人不够温柔。如果这个女性领导人恰巧没有结婚,可能还会被骂做老处女。老处女这个词其实就是默认女性是要结婚的,没有嫁掉就证明她没有价值,没有得到男性的认可。我们的文化对女性领导人实在是太不友好了。也就是说,我们对有权力的女性的评价太苛刻了。包括“允许”这个词也会让人感到不舒服。一件事情需要别人允许,恰恰证明你是没有权力做的。所以,大家要警惕这样一些说法。刘艳君:作者在这个部分提到了英国前首相TeresaMay的例子。然后正文里用了第二个工具,转换性别角色。我给大家读一下原文:

特里莎·梅是英国首相,开明的英国媒体是这样形容她丈夫的:“大家都知道菲利浦·梅是一个在政局中居于幕后的男人,他允许自己的妻子特里莎大放光芒。让我们颠倒一下。特里莎·梅允许她的丈夫大放光芒。这合乎情理吗?假如菲利浦·梅是首相,我们或许会听说他的妻子在背后“支持”他,或是她居于“幕后”,但我们永远不会听到她“允许”他大放光芒的说法。

这里其实帮助我们复习了一下第二个工具。我希望大家以后在看一些新闻报道的时候,可以用一用这个工具,看是不是能得到相同的结论。接下来我们看第五个建议:教导奇萨兰阅读。关于阅读的好处我觉得我能说一天一夜。这里我挑重点说。阅读是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很多人说,现在可以看公开课学习、看视频学习等等,问题是所有的学习都会运用到语言对不对?阅读的一大好处就是发展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基石。这点在小朋友身上特别明显。阅读的好处作者列出了三个:帮助她理解和质疑这个世界、帮助她自我表达、帮助她成为任何一个她想成为的人,因为无论孩子将来做什么,她都会受益于阅读带给她的益处。作者还强调,她说的书籍指的不是学校里的课本,可以是传记、小说、历史等等。她这里说到小说,我想起一件事儿。龙应台在一次演讲里提到说,文学的作用是让人“看见”,让人看见你曾经看不见的东西。举个例子,我们将要读的下一本书《82年生的金智英》就让很多人看见了自己、看见了好友、看见母亲、婆婆、她们的经历。再比如《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也让我们整个社会看见了很多曾经被我们忽略的东西。这个作用,其实又可以回到作者说的“帮助她理解和质疑这个世界”。好啦,我就说到这里。不然这期音频就太长了。李老师:关于读书,艳君跟大家分享的我觉得都特别有意义。作为父母,让孩子喜欢阅读,最好的方法就是潜移默化。爸爸妈妈都喜欢读书,家中有读书的氛围,孩子自然就会模仿。能参加这个读书会的小伙伴都是喜欢读书的,大家给孩子做榜样肯定都没问题。不过我个人有一个反面的例子,也分享给大家。算是给大家打个预防针吧。也就是说作者在开篇时的那个提示,即使你这样做了,你的孩子也有可能与你预期不同。我家大宝从小我是给她讲书,她爸爸也很爱看书,可以说家里的读书氛围是没什么大问题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孩子对综艺节目的兴趣一直远远大于读书。她爸爸认为是我讲得太多了,讲得太好了,所以孩子就更愿意去听我讲,而不愿意自己去看。这个说法让我哭笑不得,不知道是夸奖还是批评。当然我个人现在回想起来很不愉快,这对我以往在育儿上的付出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大宝至今还没有培养起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我的一个遗憾。不过真的遇到她特别喜欢的书,她还是很投入的。比如这本《亲爱的安吉维拉》,她就是一口气看完的,而且立刻推荐给了自己的很多女性朋友。希望将来她能够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书籍,好好去看书吧。最后我还想提醒一下大家,读书应该是一件让人愉快的事情,而不应该成为你的压力。比如说我一年一定要读多少本啊,我都参加了读书会了,我不能丢脸啊什么的。我个人觉得完全没必要这样想,首先不要追求数量,把书读到心里去,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质量比数量重要得多。其次,不要用听人讲书代替自己看书。有的人会说:我太忙了,我就听一下别人讲的算了。听人讲书可以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也可以帮助我们选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书,也不错。但是最好还是先抽空读一下原书,然后再听再思考再消化。这样才能把这本书变成你自己的。

最后,多输出,多分享,多讨论。当你分享自己观点的时候,其实就是对书的一个再认识。我们常常说会教就会学,当你把读书时的想法和观点分享出去跟别人探讨的时候,这本书就真的变成你的了。所以最后关于读书的我的建议就是:读原书,听分享,多讨论!

刘艳君:刚刚李老师你讲到给孩子读书的事情。我身边有个朋友,孩子超级爱读书,每天晚上让妈妈读十本。因为她也是老师,干我们这行的嗓子估计都不是特别好,我就问怎么不让孩子爸爸去读,这样你也轻松一点。她说,孩子不肯,觉得爸爸读得不好,一直就都是她读。所以这个又可以回到作者的第二个建议,“共同协作”。爸爸读得不好,那就研究怎么改进啊,就像李老师你上次说的那样:做得多了,就越做越好了,要给孩子爸爸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我家每天晚上八点到十点是固定爸爸带娃,我在那个时间段工作,所以他也会在那个时间给孩子读书。至于我们自己读书的方面,李老师你已经把我想说的都说了。这个话题我们就暂时讨论到这里。供大家参考。我来小结一下,今天接着上次的分享讨论了后面三个建议。建议3:教育她“社会性别角色”是彻底的胡扯。建议4:“要留心我称之为“伪女权主义”的危害。建议5:教导奇萨兰阅读。李老师:以上就是我们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内容,谢谢大家!刘艳君:谢谢大家!我们下次再见。结束语:今天我们的分享就暂时到这里了。欢迎喜欢这本书的小伙伴也给我们留言,聊聊你读到这些内容的感受吧。相信你的分享也会给我们更多启发。让我们一起读书,一起成长!周六读书会群里将围绕以下问题来讨论:建议三:教育她“社会性别角色”是彻底的胡扯。3.1在读这部分的时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作者在书中使用的一个例子。3.2你在生活中,有经历过/注意到哪些跟“社会性别角色”相关的事情?建议四:要留心我称之为“伪女权主义”的东西。4.1读到这里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4.2你理解的女权主义是什么?女性要争取的是哪些权利?建议五:教导奇萨兰阅读。5.1说说过去这些年对你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以及它是怎么影响你的?5.2说说你身边爱阅读的小伙伴的故事。(欢迎大家在讨论结束后,把自己在群里的分享放到文章末尾的留言处。谢谢大家!)

女性成长读书会简介

我们的目标:

让读书会的小伙伴真正读透每一本我们共读的书籍。

通过讨论,让大家从同一本书看见不同的人、不同角度的理解。

扩大相关书籍的影响力,鼓励更多女性去读同一本书。

读书会的流程:

大家分头读原著,然后在群里针对我们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

艳君和李老师一起做针对共读书籍的主题分享。每一本书有若干次主题分享(本文就是一个例子),同步更新于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laganga.com/lshg/1816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