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怒江大峡谷网
作者:李寿华
清晨6点起床开车和伙伴到山区村寨买土特产品,中午在六库乡村集市简简单单吃一碗油炒饭,下午送货给客户,晚上7点回家,这是欧春云一年四季不变的作息时间。 欧春云出生于泸水县大兴地镇卯照村维拉罗山头,从小在高山之巅的家乡刨土为食。那里山高坡陡,不通公路,偏僻落后。一家5口人,挤在平方米左右石棉瓦房里,靠挂在山梁上的三亩包谷地讨生活,吃不饱,穿不暖,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年,不甘于脸朝黄土背朝天生计的欧春云参加了大兴地镇政府举办的农村经纪人培训。针对他年轻能干、头脑灵活的特点,培训老师教给他做土特产生意的技能技巧,带他到乡村集市场锻炼,到六库农贸市场参观学习。几天下来,让欧春云大开眼界。培训结束后,欧春云说服父母亲,把家里的猪和鸡卖了,筹集了元资金,带着全家人的希望来到离家十几里的维拉坝小集镇,开始了农产品买卖生涯。 刚开始,欧春云对农产品行情不熟悉,做了几笔生意都亏本了,腰包里只剩下几百块钱。“这可是一家人的希望,怎么办?”欧春云不敢把情况告诉家人,他一边在维拉坝建筑工地打工,一边苦苦思索出路。此时,一个做土鸡生意的老乡伸出援手,要欧春云跟她做土鸡买卖,到山村收购土鸡,到州府六库卖,赚个差价。于是,欧春云背一个竹篓,与朋友一起,到秤杆乡、古登乡的山上,收购土鸡卖给六库附近的饭店。 “最忙的时候,一天跑两个乡镇集市,最远的地方是王玛基,来回得走两天。”欧春云说,当时,许多村寨不通公路,得爬坡过河,又脏又臭,很是艰苦。“城里人喜欢吃土鸡,生意很好,虽然苦一点,但找到了一条活路,收入比以前多了。” 在村寨、城市两头跑的时间长了,欧春云对六库农贸市场需要什么,什么最畅销,泸水县哪个村有什么土特产等情况了解清楚。他不再满足于土鸡买卖,蜂蜜、重楼、草果、漆油、泡核桃、鸡纵、木耳、松茸,只要是城里人需要的,他和伙伴们就上山入村,及时收购,送到城里各个菜市场,在满足市民需求的同时,也鼓足了自己的腰包。 “现在,城里人吃喝讲究生态、环保,许多农村里的东西,在城里人眼里,是宝贝。”欧春云说,是改革开放的好政策,让他们能够到城市里讨生活,像城里人一样在城市里生活、奋动,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过上与以前不一样的生活。 一份努力,就有一份收获。如今,欧春云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农产品经纪人,一年有10多万元的收入。在六库三和农贸市场有一个固定的摊位,还买了一辆运送货物的皮卡车,媳妇儿子也在六库居住,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最让欧春云高兴的是,因做生意需要记账,只上过小学一年级的他通过自学,识字能力和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现在能够看书读报,熟练运用 “做生意,得不怕脏、不怕累,信息要灵通,掌握市场和老百姓的需求。”欧春云告诉记者,他现在喜欢上了这一行业,不仅能够赚钱养家糊口,关键是通过他们的奔走,可以解决山区老百姓的买难卖难问题,为农村种养植户提供种植市场一些信息。“种养植业有风险,多掌握一些信息,就多一份机会。” 欧春云最大的心愿是再苦几年,在六库买套房,让儿子在城里上学,自己回老家养蜜蜂。“我们那里森林多,野花多,空气好,非常适宜养蜜蜂。”欧春云说,老家地处高山,交通不便,土地贫瘠,地少人多,收入门路窄,许多村民的生活还很困难。他准备再积攒一些钱,把妻儿安顿好,自己到村里和村民一起养蜜蜂。“原生态的蜂蜜,现在市场上卖60元一斤,销路很好,若一家养它四五十箱,就可以脱贫了。”本期编辑:曾志松姬政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