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
雨
正是人间四月天。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在这样美丽的时节,二十四节气第六个节气、春天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如约蹁跹而至。杨柳偎翠,牡丹吐蕊,柳絮飞落,樱桃红熟,繁富的春色至此全部登场,勃勃春景清亮流盈。
“谷雨”是“雨”与“谷”的交响变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雨读作去声,如雨我公田之雨。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群芳谱》释谷雨:“谷得雨而生也”。天晴气朗,雨沛风和,最为繁忙的春耕时节到了,秧苗初插,作物新种,长江流域开始下秧,黄淮平原开始种麻,华北平原开始点豆种瓜。
“谷雨前后一场雨,胜似秀才中了举”。春种秋收,农民祈求风调雨顺,粮食丰产的愿望一年一年随天道轮回,历久弥新。南宋诗人范成大《蝶恋花》词云:“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尝面收新茧。”谷雨是辛勤劳作的季节,人们躬身劳作,恰当其时地播种耕植,“棉花种在谷雨前,开得利索苗儿全”、“谷雨节到莫怠慢,抓紧再种苇藕芡”,不早不晚,随着天时踩稳生活的节奏;谷雨是充满幸福期待的季节,抹一把汗,展一脸笑颜,“谷雨麦挑旗,立夏长胡须”、“谷雨种棉花,能长好疙瘩”,作物拔节生长的声音跃然耳畔,含苞待放的蓬勃映入眼帘。
1风报花开,
鸟唤农忙
谷雨物候
孙其峰·戴胜鸟
风吹日长,随着太阳不断向北回归线移近,自然的物候在悄无声息中为人间变了风景。谷雨物候,初候萍始生,萍水相逢,从流飘荡;二候鸣鸠拂其羽,布谷鸟啼,春色将尽,家家布谷;三候戴胜降于桑,戴胜织网,蚕功始作。物候是古代的时钟,依时为事,人与自然达到了至上的融合。
《天工开物》中养蚕缫丝图局部
“谷雨亲蚕近”。从谷雨开始,中国妇女就要忙着采桑育蚕了。清人纳兰常安在《宦游笔记》卷二十三《育蚕》篇载,浙江省各县都养蚕,谷雨一过,家家为养蚕而忙。为了防止惊吓蚕子,各村各户将大门紧锁,声响稀落,官吏催科狱讼之事停止,亲友不相往来,做生意的也全部歇业。养蚕缫丝,是当地人主要的生活手段与收入来源,为了保证蚕子顺利生长,人们减少往来,暂停无关活动,保证养蚕环境的清洁,为蚕子健康顺利成长提供保障。谷雨的勤劳中暗含着克制的成分,天时的制约培养了中国人的敬畏、自制之心。
2
天姿国色,
红艳凝香
谷
雨
花
清·恽寿平:牡丹图
谷雨花信风,一候牡丹,二候茶花,三候楝花,楝花竟,则立夏至。
谷雨三朝看牡丹。唐朝诗人王贞白有《白牡丹》诗云:“谷雨洗纤素,裁为白牡丹。异香开玉合,轻粉泥银盘。”牡丹盛开正值谷雨,所以又被称为“谷雨花”。
谷雨节气和牡丹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说是相传唐高宗时期,黄河决堤,洪水淹没了曹州。一个叫“谷雨”的青年跳入水中,营救了诸多乡亲,最后又解救了困顿水中的一朵牡丹,将之种植在赵家的百花园中。第三年春天,谷雨母亲重病,牡丹花为了报恩,扮成名叫丹凤的女子施药救了谷雨母亲。后来丹凤因为秃鹰魔怪的捉拿求救于谷雨,谷雨前去解救,被秃鹰刺死。丹凤为谷雨报仇,并将之葬入百花园。从此,每逢谷雨的祭日,牡丹就要开花,表示她对谷雨的怀念。谷雨牡丹开放的自然现象被后人附加成为牡丹报恩的故事,为谷雨赏花增添了感人至深的人文情怀,也表现了人们对牡丹花精神品质的赞赏。
元·钱选:牡丹图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恢弘富丽的气象下,唐人形成雍容浓艳的审美情趣,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无人不称爱牡丹。唐人李肇在《唐国史补》卷中说,“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白居易《买花》诗也说,“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一个时代崇尚的花品,成为了一个时代精神的表征。
唐时牡丹以长安为首,宋以后,洛阳的牡丹天下夺魁。民间传说,发生这种转变的原因与武则天有关。武则天当朝时,有个冬天突发兴致,希望看到满园春色,于是发布诏令:“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放,莫待晓风吹”,诏上苑百花需于次日尽开。第二天,百花都不敢抗旨,违时开放,只有花王牡丹不妥协,坚持自我,没有按时开花,武则天一怒之下,下令放火烧之,并将其贬出了长安。至宋以后,洛阳牡丹为人们珍爱盛叹,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写道:“牡丹出丹州、延州,东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洛阳所谓丹州花、延州红、青州红者,皆彼土之尤杰者。然来洛阳,才得备众花之一种,列第不出三,已下不能独立与洛花敌”足以见出洛阳牡丹品类之盛,品相之优。
宋·梁楷:李白行吟图
一说,李白为牡丹花神
清道光年间,民间多种植一种“玉楼春”的牡丹品种,《清嘉录》记载,“牡丹花,俗称谷雨花,以其在谷雨节开也……无论豪家名族,法院琳宫,神祠别观,会馆义局。植之无间,即小小书斋,亦必栽种伊尔墩,以为玩赏。俗多尚玉楼春,价廉而有易于培植也,然五色佳本,亦不下十余种。”“玉楼春”因价格平易,易于养活,又五色品佳,种植较为普遍,诗歌“神祠别馆筑商人,谷雨看花局一新。不信相逢无国色,锦棚只护玉楼春”就体现了清代谷雨赏牡丹的习俗,以及“玉楼春”的流行。
当时种植牡丹花的匠人多为太湖洞庭山以及光福乡一带的农民。花时载至苏州山塘花市兜售,谷雨时节,苏州城内外,凡种植牡丹花之处,士女观赏游玩,有的还在傍晚搭设穹幕,搭设灯笼,互相赏花劝酒,叫做“花会”。“花会”是赏乐游玩的场所,也是男女交往的重要场合。至今,山东菏泽、河南洛阳、四川彭州多于谷雨时节举行牡丹花会,供人们赏玩,洛阳牡丹文化节近年更是吸引了千万人次的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