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用卫星图展示了青岛这座城市从年至今的城市发展。
建国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青岛的市区范围基本没有增加。
那时候青岛的“城区”基本是沿着胶济铁路展开,呈南北狭长的“带”状布局。
以杭州路四方机车厂为代表,当时青岛的大多数工业企业集中在城区北部,而多数的市民居住在城区南部。
老市区形成了“北工南宿”的状况。
这一时期,青岛城区南北的交通干线是“中山路—热河路—辽宁路—华阳路—内蒙古路—杭州路—四流南路”一线。
每到上下班的高峰期,大量的人流、车流都集中到这条交通干线上,市民靠乘坐公交车上下班,路上耗费两三个小时的时间成了常事。
而中山路,则是很长一段时间里青岛最繁华的商业街。
年初,在时任青岛市委书记俞正声的主持下,青岛进行了建国后规模最大的一次行政区划调整。
这次区划调整,青岛撤销了台东区、沧口区,新设城阳区。原崂山区的“政府驻地”李村镇划归李沧区做“首府”,崂山政府则搬到了中韩镇。
年的区划调整最终形成了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城阳、崂山、黄岛七区的基本架构,并在此后维持了很多年,也就是大家熟悉的“七区五市”格局。
也就在这一年,青岛市政府从西部老城区的德国总督府大楼搬迁到五四广场,掀开了青岛“东部大开发”的序幕。
青岛德国总督府在年之前是青岛市委市府驻地,市政府东迁后,这里变成青岛市人大和政协驻地。上图中的南楼为市人大驻地,背面的北楼是市政协驻地
下图是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