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吕婷婷、梁颖怡、褚孝睿、朱豫歌、卢正琦
校译:闵雪飞
直到20世纪,巴西的文学走向始终以融合为主,试图构建并解释巴西的方方面面。这种身份多样性起源于巴西的殖民历史和奴隶制传统,同时也是一种混杂文明的遗产——历经多次世界性移民浪潮,无数人选择在这片热带土地开始新生活。如今,文学中的“我们”返回了“自我”,反映出一个崭新的巴西,为那些沉默的人、为个体,为普通人与特殊人群发声。
尽管巴西作为经济新兴国家而跻身金砖国家之列,但如政治两极化、社会不平等这种问题依然层出不穷,文学将又一次挽狂澜于既倒。新一代作家发展顺利,抵达不曾触及的个体现实,实际上反映出新巴西对城市化及国家发展道路的反思。
在从未航行的海域
五百多年前,巴西文学在葡萄牙航海家佩鲁·瓦兹·德·卡米尼亚的笔下诞生。那是一封给国王唐·曼努埃尔的奏章,报告了巴西的发现,落款为年5月1日。奏章本是公文,却跻身文学之类,因为作者并不是作为务实的书记员而记录。卡米尼亚在那封著名奏章中,以绝妙的文笔展现了新大陆的风貌,精挑细选每一处辞藻和隐喻。
巴西最初的文学形式以葡萄牙文学为模板,因为作者或者在葡萄牙出生,或者是赴葡萄牙深造的巴西人。18世纪那一代作家,明确